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教学思路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根据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搜集数据→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清晰地展示实验现象并有效跟踪实验过程,就成为一节物理课成败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教学设备对实验细节的放大展示等环节存在不足,于是笔者尝试将家用高清摄像头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生物学》教材(2001年6月第1版,2004年5月第3次印刷)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有一个探索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对于这个实验,因为所用的实验器材较多,叶片处理不当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这个实验历来是中学生物实验课中开出率较低的一项分组实验。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细节的系列探索,总结出一套简便高效的实验方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氯气与氢气混合见光爆炸的实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气与氢气混合见光爆炸的实验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成功率很低、危险性很大 ,而且耗时 ,许多教师都不做该实验。为了简化实验过程 ,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现改进如下。一、实验装置如附图所示 (铁架台等仪器省略 )。附图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二、实验步骤   1 .从漏斗处向试管注入饱和NaCl溶液和稀盐酸混合溶液至试管口 ,并用带塞干燥管塞好。2 接通直流电源 ( 1 0V~ 1 2V)进行电解。3 当观察到干燥管上端出现黄绿色的气体后 ,立即在干燥管口套上小气球。4 当电解生成的气体达到试管体积的一半时 ,停止电解。调节漏斗的…  相似文献   

4.
王瑾 《广西教育》2005,(1A):43-43,46
一节好课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要美,中间要丰富、要饱满充实,结尾要深刻、有高潮,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我家门前有条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一年级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项音乐活动。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5.
海波与蜡的熔化对比实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的一个重点实验,也是整个初中热学的一个重点实验,该实验采用水浴加热法,实验图如图 1所示.该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晶体、非晶体概念的建立,对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的不同特点、规律的认识,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这个实验容易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熔化时间太短,如果不注意实验的细节,海波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设计说明: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中的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的第一学时。在这一节中,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二氧化碳的循环:二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为了比较合理地安排时间,本节安排的教学内容是:  相似文献   

7.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一节,教学难点是“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可以转变为导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利用酒精喷灯将玻璃烧到红热状态,使二极管发光。该实验有两个缺点:一是二极管发光的可见度太低:二是温度要求太高,需要用到酒精喷灯,酒精喷灯点燃所需时间长,而且实验过程中,被加热的玻璃容易碎裂。我们针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很好地克服了这两个缺点。  相似文献   

8.
杨静静 《物理教学探讨》2002,20(6):F003-F003
现行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P128页第五节反冲运动部分有两个演示实验,现笔者对第(1)个实验——火箭的原理模型作如下改进。 1、将原来的单一实验改成一组对照实验,并对细节略作修改。用薄铝箔卷成两个细管A、B,A一端封闭,另一端留一个很细的口。靠封闭端装由火柴头刮下的药粉,把细管放在一支架上。B两端均留一个很细的口,靠细管的中间装由火柴头刮下的药粉,把B细管放在另一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办法给A、B两细管放有药粉处同时加热。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A细管便向相反方向飞去,B  相似文献   

9.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从知识的安排上,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一章是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光现象为学生打开了五彩缤纷的光世界的大门。其中,第一节光的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四节光的折射和第五节透镜偏重于对光的基本规律的探究。而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六节探  相似文献   

11.
雷淑云 《甘肃教育》2003,(12):34-34
实验操作要有明确的目的。小学生接受新的教学知识,一般都要经过操作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及具体应用的认识过程。从这一认识过程来看,实验操作为新知识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一节数学课,可以分为“操作、探究、巩固、应用”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苏教版《化学1》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硝酸的性质”一节中铜与硝酸反应的改进实验进行再实践,明确了每一步的操作细节,做到微型化、绿色化,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任务 “变压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十七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获取新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淑敏 《教师》2010,(16):33-33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课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7课的教学内容,是“有趣的变化”这一单元的首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选择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物质现象来研究其变化规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5.
《淀粉的踪迹》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大多是按科学探究的"预测——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汇报交流"四个环节来进行。从目前的课例看,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实验记录单,其设计与使用导致了不同的实验效果与教学效果,而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的第六节,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想是: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引人问题,科学猜想,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卢剑萍 《文教资料》2005,(16):103-104
本文以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为例,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谈谈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不是平铺直叙直接讲述结果,而是在回顾生物膜发展历史的同时,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笔者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9.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设计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20.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新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在第四章第四节《眼睛和照相机》中,安排有"视力的矫正"这一学生活动,该实验设计生动形象,说服力强,但也存在推理不够顺畅、环节不够完整、细节不够严谨等不足之处。本文对这一处活动内容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三点修改建议,从而使该活动更加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