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志权 《华章》2007,(10):139-139
本文通过了解"双证"沟通的概念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双证"沟通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并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双证"沟通模式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双证"沟通工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推进双证教学的宏观管理、构建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产学合作的内涵建设、构建双证融通的考核评价方式、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六个关键着力点,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的教学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3.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双证”沟通 实现“一教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教育“立交桥”的建立和完善,打通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壁垒,拓宽社会人员求学进修的渠道,落实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在职业教育领域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沟通与衔接(即“双证”沟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已经成为社会和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按照“双证”沟通的要求,我院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双证”沟通试点实施细则草案》并建立起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具体的教学方案,现已在机械、电子、计算机、文秘、工商、建筑等6个专业大类中开始进行试点。一、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全面修订…  相似文献   

4.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探索"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设计和保障措施,以促进"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双证"沟通教育是学历和职业资格培训两种教育形式的结合.要实现"双证"沟通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工种,构建融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制订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创造适应"双证"沟通教育的师资和实训条件,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融通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从汽车类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与任务及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入手,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以"双师型"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融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双证教材建设等三个方面探索汽车类专业"双证融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鹰 《教育教学论坛》2014,(24):197-198
文章依据高职的办学思路,以化工专业的办学特色为例,阐述了"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现"双证融通"的多级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8.
"双证制"是把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结合笔者在高职教育"双证制"教学模式中的实践,从教学整体设计、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设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社会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探讨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双证教育"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伴随着高职教学制度的改革,更好地培养出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本文着重论述了"双证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及今后的发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实行"双证课程",是高职院校凸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保证."双证课程"的实行要求高职院校建立适合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材、评价体系和考试方法.唯有如此,方能达到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2.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正经历着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而尴尬的现实处境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民众的观念支持,尤其是个体公民在法治建设中对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待救”是传统化积淀的思维定式,而“自救”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多元化法治社会的需求。实现“待救”向“自救”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需要我们创造积极的政治、经济、化条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9.
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称之为本体性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称之为手段性游戏。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可以采用手段性游戏的方式。健康领域的教育尽可能地采用本体性游戏。  相似文献   

20.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