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德育功能始终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应始终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注重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注重自觉维护人类和平教育。  相似文献   

2.
和谐世界与爱国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世界理论是根据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历史方位、发展方向与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题要求而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和谐世界理论以爱国主义为基本价值依据,并将其延伸、强化、深化;赋予其世界视野和开放意识;要求人们摈弃冷战思维,具有互信、互利、合作意识和民主法制精神;克服弱国心态.使爱国主义更加理性、健全;要将发展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文化教育提高到增强国家实力的高度,爱国主义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不竭动力和旗帜.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天慧  余国林 《教育探索》2007,(10):108-109
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一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要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三要培养崇尚科学和创新的精神;四要培养艰苦奋斗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五要利用有效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我党我军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留给后人的宝贵资源,具有先进性、丰富性、生动性、参与性四大特点,具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三大教育功能。文章阐述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五大途径,即制定红色文化教育发展规划、开发红色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建设红色文化教育网站、整合区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朱明清 《江苏教育》2023,(20):84-85
<正>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教育要素,充分利用革命文化作品,实现它的育人价值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祖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奋斗进取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根本在于价值自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需要价值自信。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价值自信是教育者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前提,是受教育者接受知识、形成品德和确立信仰的精神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为此,要抢占理论制高点,强化理论自信;要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强化学科自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强化功能自信。  相似文献   

8.
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正确洞察学生价值心理的新时代特征,充分发挥其优势需要的驱动力量,积极占领思政课理论价值培育的主战场与理论制高点;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描绘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调动大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尽可能优化高校实践环境,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9.
丁贵春 《学周刊C版》2024,(2):116-118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魂,是民族精神支撑,更是中国力量的源头。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精神以及思想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完善也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采用学情调查法和实验教学研究法,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从传统文化资料导入、诗词名篇吟诵鉴赏、挖掘文本传统思想内涵以及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四方面,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路径,以供同行交流,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条主线 ,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共同基础 ,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修养成才 ;同时 ,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相结合 ,能满足大学生内在的成才需要 ,使大学生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立业之本、动力之源、精神之柱和人生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