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6 毫秒
1.
我和报纸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我可以马上回答:看报。报纸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它反映社会生活,给我带来知识和乐趣。我从孩提时代就养成了看报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对看报越来越有劲头,别人抽烟上癃,我看报上瘾。报纸,简直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邮递员把报纸送来,我每天都要抽出两小时看报,遇到刮大风、下雨、下雪,邮递员不能送报,我就步行到邮局取报,晚上在电灯下细看。有位同志看到我这样爱看报纸,问道:“你天天挤时间看报,能带来什么?”我回答他:“你还没有认识到报纸的真正作用。举例说吧:1980年我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3.
人们把字迹潦草叫“天书”,可谓害人害己。现摘录几例: 一封信投寄地址为:“湖南省00县”,邮递员冥思苦想良久.总算猜准为“湖南零陵县”,另有一封未写省名只写着“5667”市的信,邮递员绞尽脑汁后试投新疆乌鲁木齐市,才使信归其主。一篇来稿质量上乘,地名却是“121227”。编辑因地名无法核  相似文献   

4.
随笔──无韵也是诗向前记得三年前,我认识了一位编辑,他让我写一篇独白。那时的我从未正儿八经动过笔,更没奢望过发表。于是,我只好把我“个人内心的话语”当成日记写了二、三百字,并寄了出去.没料到,一个星期后,我的那篇“大作”竟然发表了,而且引起了出乎意外...  相似文献   

5.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6.
散文诗杂感     
一既然散又诗要作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和发展,就应该在它的形式上,多作一些探讨和研究。能不能说散文诗派生于诗?我想,可以这么说。我是把它作为诗的一种样式来看待的。用简明一点的话来说,它是用散文写成的诗,而不是用韵文写成的诗。不用韵文写成的诗叫自由体诗,散文诗是自由体诗的一种变体。首先,它不是长短句排列分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8.
“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这是美国诗人贾雷尔的诗句。《红尘梦影》的作者把这句诗写进了他的文章里,那篇短文的题目叫《栽你的小苹果树》。  相似文献   

9.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万仞 《四川档案》2014,(6):29-29
<正>"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漂浮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避隐处,高高地躺在我的思想中"。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散文集《瓦尔登湖》中第11篇《湖》中的一首诗,描绘了瓦尔登湖如梦如幻的神奇之美。1845年7月4日,梭罗带着一把斧子,来到了离他家不远的瓦尔登湖畔,自建房屋,开荒种地,看书写作,过着最简  相似文献   

11.
罗嗦诗     
相传,古时候有人写了一首《宿山房即事》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故意写来挖苦那些罗嗦作品的。时至今日,类似这首诗那样罗嗦的东西,在报刊上仍然到处可见。有一篇《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12.
“城市诗丛”发行式定在蛇年岁末举行,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为此都作了报道。去年,导演谢晋先是站柜卖《谈艺录》,再有女作家程乃珊卖散文集《你好,帕克》,后又有记者裴高卖诗集《蓝色时期》,把个不景气的文化市场搅起一阵骚动。说起裴高,在一千多万上海市民中,他的知名度不低,凡每晚六时半的电视新闻中,荧屏上都会出现他采制的新闻节目:“本台记者裴高报道……。”我与裴高,是在采访活动中偶然相遇。上海的《现代家庭》编辑部约我采写一篇稿件,在那里无意中看了一篇报告文学的样稿,是从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这些年虽工作几经变动,但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报社、电台写稿,多数被地区报社、电台和县广播站采用,其中,有一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有一篇被《人民日报》社采用。从采写这两篇稿件中我深深感到,做为一名通讯员,嗅觉要灵,反应要快,一句话,要善于捕捉新闻信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的是小通讯:《冒雨送邮票》,其内容是这样的:一个雨天的傍晚,我们村三年级的小学生李霞,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拣了一卷一千张的邮票,孩子怕邮递员着急,想亲自给邮局送去。可父母担心她年龄小,顶风冒雨跑好几里路出危险,主张交到大队或学校。我听到这个消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岁末的傍晚,我正准备晚餐时,突然楼下响起一阵门铃声。我拿起对讲电话,下面传来一个声音:"我是邮递员!你有《档案春秋》的邮件,今天已是第二个了。"这话不假,下午邮递员送来的是个面积不小,薄而轻的邮件。打开一看,里面是个大红封面的荣誉证书,内文写到:"您在《档案春秋》杂志2013年第6期上发表的《亲历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文荣获‘我与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征文佳作奖,特颁此证。"晚上送来的第二个邮件,是《档案春秋》征文奖金的汇款单。  相似文献   

15.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16.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从山沟里长大的农家子弟。小时候爬山,父亲教给找一条经验──只顾攀登莫问高。后来,我把这条经验用在新闻写作上,果然奏效。上年,我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70多篇,其中头版头条2篇,获奖作品4篇,被河南省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一等奖,立了三等功。1994年底,商丘军分区新闻干事转业,组织上把我这个没搞过报道工作的志愿兵调到报道组挑大梁。当时我心里的确没个底,但组织上把我放到这个位置,我就得在这个位置厂闪~点“光”。于足,我买来f一堆新闻理论书籍,边学习边实践,摸着石头过河。针对当前贫困地区民兵外出打工日…  相似文献   

18.
<正>市东中学是我的母校,就要迎来建校一百周年的纪念日。五十多年前,我在市东中学读书,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学生时代,这里是我人生起步的第一站。老"缉椝"新气象市东中学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1963年,我在小学升学考试的时候,把"市东中学"填写在了"第一志愿"。有一天,邮递员给我送来了录取通知书,小弄堂里就我一个考进了市东,兴奋之情,溢于言  相似文献   

19.
久居厦门,熟悉厦门,热爱厦门,讴歌厦门,是王者诚其人其诗最简洁的概括。其实,更准确地说,他并不局限于厦门,而是以厦门为中心,将艺术聚光灯向整个闽南沿海地区辐射的。香港评论界曾给王者诚取了一个“高炮诗人”的雅号。诚如诗人在本书的《后记》中所说的:“我是吃诗的奶长大的。参加抗美援朝,我到了朝鲜,……我把我的诗打在背包里、压在枪膛里;援越抗美,我到了越南,……我把我的诗装在挎包里,塞进炮管里。”他也的确以富有阳刚美的军旅诗见长。然而,翻了翻收入本集的作品,军旅诗却只有少数几首。我曾一度有过疑惑:诗人是否“扬短避长”了,将令人称道的壮美阳刚之气遗忘了,跟  相似文献   

20.
首先我想应当向各位先进说明的是,虽然我把这个报告的摘要送请大会印了出来,但是我觉得这篇文字在体例上和性质上都不能算是一篇标准的论文,只能说是我自己在书房里作的私人笔记,可是我觉得这个题目和我们透过这个题目所能引发的一些思考方向,很适合在这样性质的研讨会中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