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韦福巍  覃举东 《大众科技》2014,(1):123-124,127
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适应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国内许多高校设置开办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民族地区属于后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迅猛发展。但是,一方面民族地区面临着旅游专业高级人才相对缺乏的困境,一方面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却因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被列入国家教育部的“部控”专业而难以开办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张昆群  万光荣 《科教文汇》2010,(22):102-103,112
民族院校有建立翻译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为少数民族地区市场所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外语学院或外语系部下设旅游翻译专业,并完善课程设置,编著配套教材,加强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作为西北特有的少数民族,除了青海省以外主要聚居在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土族民俗文化可以作为甘肃特有的优势社会资本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对天祝土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当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有助于政府从本区域旅游发展的"短板"入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从而促进天祝县土族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旅游强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禀赋、社会和文化遗产的行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时也考虑到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旅游业要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支持。本文在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意识、行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本科院校而言,教学改革的目的重在如何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不仅要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同时培养一批现代化、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景区是我国旅游业的核心产业内容,旅游活动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展开。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景区经营与管理"更应该注重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景区经营与管理"课程教改的必要性我国旅游业逐渐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发的"旅游+"转变,从单一的旅游景区建设向综合型的目的地服务转变,因此,国家旅游局将我国旅游人才队伍纳入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使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建设。旅游管理专业也成为高校热门的专业之一,是众多学生和家长青睐的选择。客房服务与管理作为旅游专业的主干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师进一步发展实训教学。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西部民族地区是个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厚、历史文化悠久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民族文化的重建等。但是大量的旅游人流带来外来文化,涵化了本土文化,使本土原生文化产生很大的变异。本文从西部民族地区在节庆、婚俗等文化旅游的变异现象出发,分析这种文化旅游的异化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影响,并探讨了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对恩施州丰富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将使恩施州旅游开发跃上更高的台阶,本文讨论了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对恩施州旅游资源的作用及促进恩施州旅游业发展,以此提出了如何开发恩施州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伊春林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文化事业应依托新兴旅游业求发展,紧扣"绿色"主题,叫响"中国林都"文化品牌,充分整合特色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构建起伊春林区旅游文化体系,促进伊春林区文化事业整体上水平,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西藏民风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大,积极发展旅游业,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西藏地势险峻,高寒缺氧,特殊的天气气候条件成为了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双刃剑"。为了扩大旅游气象信息覆盖面,进一步丰富旅游气象信息内涵和发布手段,解决西藏旅游业的气候制约因素,还需借助旅游气象服务行业的深入发展。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气象服务现状、西藏旅游气象服务内涵拓展和西藏旅游气象服务渠道三个主要环节的分析,阐述需求重点,对西藏旅游现状提出了相关旅游气象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6)
地方应用性高校建设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旅游英语专业的发展则依托于地方旅游业。本文以邢台地区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为例,通过分析邢台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探讨建设旅游英语专业的方案,以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峰  潘兰 《科教文汇》2020,(14):122-123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下,本文结合省委"3341"工程和临夏州经济发展及劳动力转移需求,进一步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市场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求[1],对临夏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情况、教学质量和就业状况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度思考,正确认识临夏职业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政府制定规划职业教育,建设具有特色专业、区域特点的职业学校,使临夏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以HN农业大学为案例,深入剖析地方涉农高校金融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现有优势、自身劣势、发展机遇和面临威胁。通过对HN农业大学金融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行SWOT分析,找准该校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的优势与特色,促使HN农业大学加快建设金融学一流本科专业,实现该校金融学专业内涵式发展。金融学专业属于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目前各大高校包括地方涉农高校都非常重视金融学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但地方涉农高校金融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有其自身特色,HN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与HN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办学质量,是地方涉农高校的典型代表。为此,本文以HN农业大学为例,分析地方涉农高校金融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现有优势、自身劣势、发展机遇和面临威胁,促使HN农业大学加快建设金融学一流本科专业,将金融学专业早日成为省级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实现该校金融学专业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州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贵州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师资队伍、教学规模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商旅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黎国玉 《科教文汇》2014,(36):154-155
贵州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贵州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师资队伍、教学规模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商旅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6.
旅游商品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在满足旅游者购物的心理需求,增加地区经济收入,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我区目前的旅游商品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从关于如何发展旅游商品业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希望能对我区的旅游商品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以OBE理念为导向,聚集旅游业管理与规划、旅游投融资、数字文旅三大培养方向,着力服务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凸显了突出财经特色、推进产教融合、强化数字融通、培育双创人才4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财经院校特性的产教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培育了一批面向旅游产业实践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形成了具有明显财经类院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及如何借民族文化打出旅游特色牌展开讨论,通过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的概述,分析土家族文化对长阳县旅游业的影响因素,得到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这一结论。提出应把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线,形成一条具有民族特色,集旅游地形象、旅游项目开发、旅游配套设施构建及旅游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旅游发展的一些良策。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方式,高铁对旅游业有着重大的影响。"高铁旅游时代"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本文以闽浙地区的高铁为例,分析高铁的发展给沿线地区旅游业带来的资源、客源、服务、营销等方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铁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的新措施,以促进区域旅游的进一步提高。最后,本文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旅游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点之一,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条件完善的专业教学学院。学院现开办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湖北省品牌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十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