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不合常理的做法 在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学过了表内乘除法之后,有这样一道题:24=□×□,36=□×□.有学生写为: 24=6×4 36=9×4 你发现问题了吗? 你可能会说,没有什么呀!两边式子是相等的,学生做对了呀!从现象上看,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会这样评说:"答案是对的,没问题!" 且慢,想一想:我们成年人一般做这道题时会怎么做? 我做过调查,大约99%的成年人不会这样写!被调查者一般都是写成如下的式子:24=3×8,36=4×9.我们成年人做这种题时,一般都是直接调用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二六十二……"注意,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相似文献   

2.
教材"三读"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一、案例与解读案例: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黄瓜长约3()"这是二年级一次数学教材上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在批改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老师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数学书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问。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够有竞争制胜的能力,终身学习已成为必需.为了适应终身学习,我们老师对学生必须"授人以渔",而不能"授人以鱼",我们得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那么,在中学的数学课堂里我们老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根据我十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谈谈我的几点体会.一、引导学生学会读教材数学教材,它不似语文教材那么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激情满怀,数学教材的内容不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5.
<正>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微课程使数学学习化繁为简》。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程序、微课程的应用这五个方面展开说明。一、教材解读"分数的简单应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新增内容之一,教材做这样的变动,是非常有深意的。以前到了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时,学生计算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很难把握,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分数后面带了单位,有些没有,那是因为之前学生接  相似文献   

6.
(四) 特级教师阮端伦老师在讲授“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时,出示下面一组等式,要求学生观察、讨论: (5 41)×3=5×3 4×3 (9 15)×20=9×20 15×20 (5 30)×12=5×12 30×12 (25 5)×4=25×4 5×4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概括出左边算式的特点? 生:(相互启发)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概括出右边算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数学读题的习惯,是在长期的读题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数学成绩差,除学生个性、水平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读题重视不够。正确读题,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需要,同时还可从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一、读题现状1.师生合作题目只要有一点难度,老师就有一起分析的冲动,常常会问:关键是什么?指名分析,把"做前提示"当做文本解读的第一步。以后学生手捧数学文本,等着提示,不知该如何去解读,这是读题习惯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童言无忌     
在一家农村私塾里,老师教一个小学生读《百家姓》. 老师:你姓什么? 学生:我姓赵. 老师:"赵"字就是你的姓. 老师:你口袋里有钱吗? 学生:有. 老师:"钱"姓就是"有钱"的"钱".你是爷爷的什么人? 学生:孙子. 老师:"孙"姓就是"孙子"的"孙".我的名字你知道吗? 学生:知道,"李光年". 老师:"李"字就是我的姓.好,现在你连起来念. 学生:"我姓赵,我有钱,我的孙子李光年!"  相似文献   

9.
一、分析"症状"——深入挖掘数学课堂学生图形学习的问题 师:请小朋友们看这个物体,它是什么图形? 生1:这个图形中有正方形,所以它是正方体. 生2:它有6个面,有一些是正方形,有一些是长方形,它应该是长方体. 生3:它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图形. 有些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比较,用尺子量;有些学生只是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区分;有些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一起探究;有些学生索性什么都不思考,被动地等待教师灌输知识,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10.
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不认真解读文本,一味关注"怎么教",而忽略"教什么",课堂教学过分追求"新""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由此可见,教师只有认真地、充分地、反复地研读文本,真正把文本读"懂"、读"透"、读.厚"、读"宽"、读"细"、读"活",才能用好教材,创造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那么,如何走进文本,用好教材呢?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正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期末复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教学时发现,学生的错误率很高。看似简单的题目,为什么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呢?【望闻问切究错因】学生出现的错误解答是:3+3=6,9-1=8,9-8=1。1.对题意理解不清晰教材中,解决问题常常是图文结合,有些条件在文字中直接告诉学生,有些则是在图中寻找,这对学生的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相似文献   

12.
<正>解读教材的策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解读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过程中采用了"小中见大"的策略,受益匪浅。我这里的"大"指"教学理念、思想、方法等","小"指"学生"。解读教材时,老师们见"大"容易,但用"大"的思想见"小"不易。我以三年级上册的难点单元"除法",和本单元第一课"分桃子——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为例,进行"小中见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去年9月初我听了两节市级公开课.开课的张老师从教才几年,王老师从教十几年.两人都上《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内容.下面是两位老师在讲"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时的实录. 一、王老师的做法 导入新课:同学们,"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高考常考的内容,也是我们同学常出错的内容.请大家阅读教材明确两个问题:①商品的含义是什么?②商品的基本属性有哪些?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两个问题,学生自读教材,老师巡视.5分钟后,老师要求学生停止阅读并交流.具体过程从略.  相似文献   

14.
<正>于丹老师对"和谐社会"的解读是:"它绝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那"和谐课堂"又是什么样子呢?循着于丹老师的思维轨迹,笔者认为"和谐课堂"即:教师运用文本的和谐——教师科学处理教材;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师民主对待学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一、科学处理教材,是对文本本身和学生学习的尊重作为教师,要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正确、合理地  相似文献   

15.
学会倾听是数学新课标赋予数学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案例一: 上个星期三,笔者在听了一节"三角形的分类"课,要开始操作活动了,老师刚说下面我们准备……,只见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操作了;课堂上学习讨论时,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热热闹闹地展开了,讨论结束,你的意见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意见不统一;当同学发言时,很多学生缺乏耐心或不听,或着急地插嘴、抢着答;在做练习时,有的学生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读题释题,往往审错题意;作业也不按老师的要求做.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好像少了点什么?仔细想想,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讨论多了,可仔细"听"却少了一些.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学片断: 在和学生一起研究"周长"这个概念时,我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当课快要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人有没有周长?"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这么一种现象:老师很聪明,什么数学问题都能快速解决.于是,学生糊涂了: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殊不知老师的聪明有些是因为课前的精心准备,从而请君入瓮;有些是老师本身的知识储备……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不少老师却忽略了对教材的钻研,没有读懂、读透教材,不去充分思考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分"的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解读,希望在钻研教材方面能给老师们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楼俊霞 《学子》2014,(8):83
正一、多做思考,处理教材做到切实有效案例:如在一年级实验教材《有几辆车》一课中,有的老师直接采用主题图。先让学生看图说说"3+2=5"和"2+3=5"各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从而得到3+2=2+3。而有的老师却把主题图改为(一辆红色的,4辆绿色,去掉算式)。先放手  相似文献   

20.
梁彦 《成才之路》2012,(17):98-99
正一、共读——解读习作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能力,必须从培养他们解读习作要求入手。我在指导课中,先以一次习作要求为范例,让学生知道,解读习作要求应该从"写什么""怎么写"等几个角度入手,并教给他们巧抓"关键词"的方法,激励他们在短短数行的写作要求中关注要点,聚焦"关键词"。例如,"童年的记忆"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抓住"趣"字,以此为核心设计整篇习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