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庆元县素有"中国廊桥之乡"的美称.据考证,庆元廊桥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庆元先民在建廊桥、用廊桥、护廊桥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廊桥历史文化.目前,境内共有廊桥90多座,包括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伸臂叠梁式廊桥、八字撑木平梁廊桥、木拱廊桥等.2007年,庆元木拱廊桥营造技艺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被列人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廊桥作为一种民间公共建筑,历史上一直没有受到官方重视,因此正史上缺乏详细的记载,如今,加强有关廊桥历史文化资料的抢救性收集已经成为各方共识.  相似文献   

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21世纪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廊桥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做好基础性保护工作,利用现代最新数字化技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理念,构建廊桥数字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收藏和保护,以及数字化传播和展示。文章重点介绍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廊桥名录数据库、廊桥调查数据库、廊桥文献数据库、廊桥保护数据库和廊桥展示平台建设,依托世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的图书与信息中心,收藏廊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廊桥数字博物馆,构建廊桥世界遗产文献信息特色资源,为浙江大学和国内外研究廊桥世界遗产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3.
《北京档案》2012,(9):65
正证果寺位于京西八大处卢师山腰,始建于隋代仁寿年间。唐天宝年间,因卢师又叫"感应禅师",改称"感应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正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天顺年间改称"证果寺",是八大处最古老的一座寺院。证果寺坐北朝南沿山而筑,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23,(3):48-49
<正>这是一本关于廊桥的文化随笔,作者亲临十多个省市、数百座廊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中国的五大廊桥群,梳理了廊桥两千多年的曲折历史,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廊桥进行了详细解读,对廊桥建造、保护背后一个个动人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5.
庆元廊桥     
廊桥,别名屋桥、风雨桥、蜈蚣桥、虾蛄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有木拱、木平梁、石拱之分。其中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庆元木拱廊桥构造科学、造型美观,集屋宇建筑之大成,廊、楼、亭、殿、阁等应有尽有,是古典建筑艺术的奇葩。庆元廊桥不仅造桥工艺精湛,而且具有广泛的实用功  相似文献   

6.
正东白塔村,隶属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全村人口近2000,均是回族。东白塔清真寺位于东白塔村内,是大兴区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本有两座,分别坐落于东白塔村的西南端和西北端,村人时称"前寺"、"后寺"。外乡人称为"南寺"、"北寺"。这里说的清真寺,是当年的"前寺"。一、著名阿訇王静斋与东白塔清真寺1905年,中国现代四大名阿訇之一、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翻译家王静斋阿訇在河北安育村于勉翁阿訇门下学习,并得挂帐毕业,不久出任大兴县属东白塔村南寺  相似文献   

7.
《报林求索》2012,(10):32-35
<正>王成是个普通人,在宁德站做着平凡的工作。平凡孕育伟大,点滴小事赢得职工的爱戴,这个"廊桥"书记有着怎样的故事?宁德站是温福铁路的一个二等站,站房采用浅色基调,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现代风貌,其设计理念源于一种古建筑形式——廊桥,既是古老的驿站,又是交通通道。42岁的王成,是南昌铁路局福州车务段宁德站区党支部书记兼副站长,主要负责福鼎、太姥山、霞浦、福安、宁德、罗源、透堡、连江8个车站的党群工作。他个子不高,说话不多,干练洒脱,大家称他为"廊桥"书记。他当过军人,退伍后到铁路时并没有当支部书记的经验,直到2009年,在北京交通大学参加完培训,他才开始了当书记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看到《扬子晚报》介绍天界寺的文章,颇为激动。我家祖孙三代与天界寺有过交往,可以补充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以飨读者。天界寺在宗教界的地位明代南京有灵谷寺、报恩寺、天界寺三大寺院。明初以天界寺最为辉煌。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降旨在城南聚宝门外凤山上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天界善世寺",占地600余亩(相当于40万平方米),众僧500余名,院址东到普德寺,西到安德门。山门左边是能仁  相似文献   

9.
泰顺有"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之称,县内桥梁数量达958座,石碇步248条,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有提梁式桥、木拱桥、木干桥、石拱桥、石千桥等.尤其是木拱廊桥,以其巧妙优美的结构造型,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形象,被誉为"中国瑰宝",其中以泗溪姐妹桥最负盛名.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四朝帝君与扬州高旻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的高旻寺是全国重点寺庙,其道风高峻精严,在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宗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清宫扬州御档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中涉及高旻寺的折件有11件之多,其中康熙朝2件、雍正朝1件、乾隆朝7件、嘉庆朝1件。笔者试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展现高旻寺与清代四朝帝君的传奇历史。康熙帝赐名"高旻寺"相传高旻寺始建于隋。据现  相似文献   

11.
庆元,山水神秀,人杰地灵,素有"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廊桥之都"、"世界香菇之源"、"中国香菇之城"的美誉。在这方沃土上,叶荣兴同志带领档案工作者们辛勤耕耘,创业创新,干出了特色,干出了成绩。2003年,他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推理法得出结论:福建少林寺起置年代最早是到唐懿宗咸通年间,至迟毁于明中叶;其传承脉络为:少林寺→仙游"九座寺"→东山"苦菜寺"、"古来寺"、"长林寺",后伴随天地会的发展而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3.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创建年代不详,但历史上曾数次重修。朝阳寺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下层明间为山门,为典型的山门式舞楼,乃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建造"的遗构。现存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朝阳寺舞楼的基本形制和格局。一般而言,作为佛教寺院的朝阳寺是不应当建造舞楼的。不过,从敬奉的神灵来看,朝阳寺具有"三教庙宇"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八辻"是1937年"八@一三"后日本军国主义烙在上海的一个地名,"辻"是日文汉字,读音Shi,十字路口的意思,[1]后演变成"大八寺"、"大八字"和"大白寺".为维护民族尊严,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沪府办{1989}45号)将"大八寺"更名为"大柏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宦官制度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本文认为先秦时期的"寺人"就是后世宦官的代表。通过对"寺人"的研究可以了解先秦时期宦官职能的变化和宦官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银山寺往事     
正"燕平八景"之一的"银山铁壁"之下,曾经庙宇庵院众多,鼎盛时期僧人、尼姑多达五百余位;灵塔林立,最远建到了北面两道山梁以外。银山寺素有北方佛教圣地之美誉,其盛名堪比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故有"南金北银"之说。1941年,银山寺横遭日军兵燹,仅留下了十余座灵塔和口口相传的往事旧闻。铁佛爷腹藏经书很早以前,在那五座大灵塔北侧山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的寺院不少,当然不能以寺院的规模和香客的多少来妄论高低、座次,那至少是曲解了寺院和佛教。不过从世俗的知名度来看,龙华寺、静安寺和玉佛寺是名气最响的,是上海的名刹。龙华寺和静安寺都是年代久远,有说是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静安寺是上海唯一一座寺名同时作为地方名的寺院,静安寺三个字就是华山路南京西路一带的同名词,以至于静安寺在"文革"中严重被毁,几十年间静安寺庙门紧闭!而如今"静安寺"作为一个西区商业圈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18.
<正>尽忠寺坡的毓英亭磨盘山上原"五一"电影院右面有一道直下翠湖南岸的陡坡,长不过两百米,宽也不过七八米左右。清嘉庆九年(1804),坡上始建一座大殿系歇山顶庑殿式建筑,用来主祀关圣帝,旁祀清以来阵亡的官兵,名曰"尽忠寺",寺前的这道陡坡也得"尽忠寺坡"之名,后为纪念昆明辛亥"重九"起义的重要功臣黄毓英,尽忠寺改为"黄公祠"。黄毓英(1885—1912),字子和,云南会泽县人。同盟会会员。蔡锷调到云南任新军十九镇(师)第三十七协协统(旅长)后,黄毓英冒生命危险劝说蔡锷支持革命。面对这位"头角峥嵘,目光四射"的革命青年,蔡锷深受感动,表示"时机不到  相似文献   

19.
<正>圣经寺大经殿为三层楼阁,始建于咸丰年间(1851—1860)。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府的旗庙,该庙历史上曾有过兴盛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受"破除迷信"的影响除大经殿被农民会占用外,其他建筑全部拆毁,60年"文革"期间大经殿因供销社使用、幸免被拆毁。如今圣经寺大经殿为东蒙地区保存较好仍金碧辉煌满堂彩色艺术壁画的藏传佛教蒙古喇嘛寺庙。80年代先后定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年代初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圣经寺按蒙古地区宗教习俗庙史均无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与现状 清代贤良祠有京师与地方之分,本文所指为雍正八年(1730)由清世宗颁谕敕建、十一年建成的京师贤良祠.清代贤良祠的满文译法有二,雍正朝建祠时为:"mergen sain tsitang"[睿智优良(者)的祠堂,[1]乾隆朝改定为:"mergen sain ambasai juktehen"(睿智优良众臣之祠),[2]后者较前者显然更为准确、贴切.清代,贤良祠与贤良寺常被混淆,文献记载也多见讹误.曾国藩入觐进京时在东城贤良寺居住时,就曾在日记中误记为"贤良祠".[3]实际上,贤良寺与贤良祠是不同时间与地点建造、功能与用途完全不同的两个建筑.贤良寺"旧在东安门外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建.本怡贤亲王故邸,舍地为寺……(乾隆)二十年移建于冰盏胡同."[4]位于帅府胡同的原贤良寺"以其地近东华,外省大吏入觐,辄喜驻此"[5]而逐渐成为来京官员的临时居所.而贤良祠则为雍正十一年(1733)建成于地安门外关帝庙西侧,系供奉、祭祀全节大功之臣之处,大门外有下马红柱,并设祠户20人(乾隆六年裁为10人)专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