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系统认识,反映在课例设计与教学的具体行为中。教师教学行为中隐含的"课程哲学",将有助于教师解决文本的研读问题和教学技术的问题。"教师即课程",即是将语文课程意识优质地体现于教学实践中。一、观点的冲撞:精读与拓展的相互补充文本提供的仅仅是范例,范例学得再好,如果缺少相应的巩固材料与手段,违背学生掌握学习技能的规律,还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以往,我们将一篇文章咀嚼得十分细致,逐一喂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伴随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流畅地思维,获得文本提供的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缺乏跳出文本的宽阔视野,师生都被紧紧  相似文献   

2.
每个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说起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也头头是道,但对自己的教前"预习",也就是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预则立"的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前准备. 一、预"课标",胸有丘壑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依据课程设置的任务和需要,制定的本课程各学段教学所要实现的教育和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铭记各学段的目标要求,才能成竹在胸,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既不会游离教学文本,也不会对学生束缚得太紧.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5.
正"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范例,教师课堂上如能从"怎么写"入手,对于学生学习表达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关注文本的表达,从而确立教学内容呢?一、捕捉文本语言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语言特色,将其原有的价值挖掘出来,放大开去,为学生学习表达提供范例,使其成为可以仿效的教学内容。苏教版四下《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明确了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异读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放手让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学生在没有理解原文的情况下任意发挥;教师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理解为"随意解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薛丽珍 《教师》2019,(16):40-4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告诉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抓住教材根本,使教材文本中的语言为作文教学所服务。课文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教材作品中学习语言知识与写作技巧,并能有效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文章基于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有效利用教材中优美句段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以课堂小练笔的方式,有效学习课文中的文本语言并进行写作。教材文本语言的范本能吸引学生,还能起到激发其写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雯 《新教师》2019,(8):55-5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在学科拓展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内涵理解产生偏差,在教学中脱离教材体系,无视文本特征和学生实际进行拓展,使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教材的范本功能在无形中被消解.对于小学语文拓展性学习策略的探索,首先应立足课堂,在教材研读中积累拓展.其次应超越教材,跳出框架探究拓展.这样才能使"小课本"变成"大天地",从而焕发出语文教学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要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是一种体验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搭建起生活与课堂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推促课堂的精彩生成。具体策略有:扣住文本细节进行角色体验;扣住话题线索进行角色体验;扣住多维视角进行角色体验。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以教材文本作为教学的全部,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的理解不深.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即使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因此,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选择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手段来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同于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为教师更好地展开课程教学工作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同时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变得不再被动。可以说,这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入学习的意义是巨大的。因此,在教学阶段,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既要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又要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再陌生。同时,还要从活跃课堂的气氛入手,对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和改变。此外,教师还需要立足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况,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补充学习材料,以此解决单靠教材无法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让语文课程教学有意义、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形式,完成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在教材中发现未知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施翼玲 《广西教育》2013,(25):40-4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义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崔峦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人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然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的学习运用,忽略学生的已有水平,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侧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甚至是与语文学习无关的内容。教师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完成识字、学词、理解内容等任务,很多学生不曾习得阅读方法,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没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龙宝新 《现代教学》2011,(11):79-79
教师技能是一种复杂的工作技能,是在某种情境下运用某种行动与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种智慧性品性。教师技能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它的教学只有建立于优质教师技能范例之上,并融入到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智慧之中才有可能,可以说每一个典型教学范例就是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策略的具体结合方式的完美体现。中小学名师的教学视频是开展教师技能教学的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大多能清楚地认识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道理,能围绕文本的"文"与"道"设定目标、组织教学。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教材同时关注"三个维度",因而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应该怎样创造性使用文本呢?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知识分类观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框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可以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以及价值性知识三类.这种知识的分类,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给了一种分析框架:它有利于教师整体理解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能够诊断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20.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