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楚 《传媒》2014,(14)
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京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品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很厚重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电视媒体作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传播渠道,对于传播京剧艺术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多年来受制于创作者主观认识和技术条件的种种制约,以纪录片的形式对京剧艺术的呈现则少之又少。2013年5月,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推出了中央电视台重点立项的8集原创纪录片《京  相似文献   

2.
吴喆 《记者摇篮》2013,(1):20-21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过一段经典纪录片的黄金期。然而今天,我们却很难在电视台的节目播出表上看到纪录片,尤其是经典纪录片的名字。经典纪录片不吃香了!这是为什么?经典纪录片为什么渐行渐远?纪录片的瓦解今天,除了专业的纪录片频道,经典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已经难寻踪迹,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流媒体培育经典纪录片的大环境不存在了。曾几何时,电视剧、电视文学、纪录片被视作衡量一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前的中国,各式各样的电视栏目充斥着荧屏。然而,作为一个沉默的主角,纪录片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诸如《档案》等一批纪录片的成功,纪录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的纪录片从产生到现在已然经过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纪录片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一样,在社会环境和思想理念的双重影响下,纪录片的模式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本文写作即是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就参与式纪录片与传统式纪录片作简要的比较研究。力求理清二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相关问题,为促进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消费社会视阀下,文化风险在转型期的中国表现越发突出,尤其表现为传统高雅文化的缺失等。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京剧》,因首次对京剧艺术的全景展示、节目内容的人性表达、叙述策略的高超,为受众描绘出京剧艺术的盛世,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以纪录片《京剧》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因素及影响,旨在为消费社会中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刘震  余索 《新闻界》2013,(11):37-40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创作的生态环境。除了传统的胶片及摄像机拍摄外,照相机等设备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纪录片制作之中。纪录片进入易拍、易编、易传的时代,但我们必须理性思考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以及逐步探索纪录片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文认为拍摄媒介的易获得性、大众参与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是纪录片实现易拍的重要条件,未来中国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纪录片的市场机制也将会逐步建成。  相似文献   

6.
陈瑞娟 《声屏世界》2009,(11):44-45
纪录片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点滴纪录,提取有代表性的零碎片段,经过加工后,使原本松散而毫无逻辑性的材料变成了能够被理解的并能给人以关于生活、生命、人生感悟的意识形态载体。那么,纪录片的这些意义是怎样生成的呢?我们又是如何从纪录片中得到这些信息的呢?  相似文献   

7.
江鸣 《传媒观察》2003,(6):55-56
纪录是一种态度 什么是纪录片?我们要做什么样的纪录片?我们已经做出了什么样的纪录片?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尽一致,但都不难回答。我们可以说,纪录片是感性的,也可说是理性的,它总在事实中发现和寻找真理。20年来,纪录片用影像手段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个片断,虽然并不完整,但都贯穿了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我们不否认,纪录片是个人的,它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表达着个人的独立的观点和审美情趣,但我们必须强调,它又是社会的,理应承载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对公众负有更多的  相似文献   

8.
李勇 《新闻传播》2009,(7):41-41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而我们的很多纪录片仅仅还停留在对一些奖项的追逐上.不用说商业运作,就连最终的播出,都不能保证。那么,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走商业化道路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电视台在节目的运作上忽视了经济因素,那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9.
评论界认为,新时期我国电视片进步的标志,就是一批以纪实手法反映中国人生活、文化状况的纪录片的出现,给电视界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可是,就是这个被圈内人一直看好的纪录片,在现实的电视市场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况。近10年来,纪录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前行姿态,既充满希望又步履沉重,创作生产的高潮与市场的低谷同时并存,现实的反差迫使我们关注纪录片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 ,电视纪录片这一电视节目样式越来越被电视工作者所广泛采用。笔者认为 ,电视纪录片蕴含真、善、美三种不同的美学概念。三者的有机结合 ,反映了电视纪录片探索生活真实 ,体现主体意识 ,满足观众需求的本质意图 ,使电视纪录片更富现实意义和审美情趣。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所具的“真、善、美”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连来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客观特性和审美特征。“真”———电视纪录片的基础和生命“真” ,就是真实。电视纪录片要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中忠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和客观实际 ,关注…  相似文献   

11.
高建国 《声屏世界》2003,(11):21-22
目前,中国各种纪录片评奖、研讨会议不断,有的纪录片还在国际评比中获奖,这说明纪录片在中国已扎下了根,并开花结果。不过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虽然纪录片已成为中国电视节目最常见的品种之一,但对纪录片的界定在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众所周知,纪录片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人文纪录片,也有社会纪录片;既有生态纪录片,也有文献纪录片。而每一种纪录片的结构形式与表现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纯粹的跟踪记录,有靠讲述来完成记录的,有导游解说式的记录,有的则依赖解说和大量空镜头形成一种情景纪录。究竟哪一种形态的纪录片最适合我们摄…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以表现真人真事为特点,我们称这一特点为纪实性。1895年,当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最初的作品中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广场和杂沓纷乱的火车站和行进的火车魔术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时,纪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就被确定了下来。时至今日,纪录片已经具有新闻性、文献性、艺术性、知识性和欣赏性。但是纪实性依然是其根本属性,它是纪录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在这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  相似文献   

13.
我们曾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拍摄了电视纪录片<激情人生>.我敢说,<激情人生>是一部充满激情和豪情的纪录片,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一定会被主人公于波的激情、豪情以及他对理想和事业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染.  相似文献   

14.
如今,纪录片在电视频道中俨然成了一名“常客”,垂青纪录片的受众群体被“忠实”地培养出来。但笔者认为,纪录片理论仍在“建设”中,围绕纪录片的创作问题也仍在探讨之中,关于纪录片的反映对象,许多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还存在肤浅的认识。认为纪录片是反映生活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这是非常流行的观点。所以生活不弃琐碎、世界光怪陆离均被“纪录”了。纪录片的反映对象是“人”,但人的美学观点远没有被人们理性地、普遍地接受。关于纪录片的反映方式,按照编年的顺序,大致人们尝试了格里尔逊方式,几近于实况录像的“真实电影”方式…  相似文献   

15.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6.
正在如今的电视银幕上,纪录片的占有量正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真实纪录栏目行情看好,我们又看到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栏目活跃于荧屏。毫不夸张地说,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纪录片仍被当作衡量电视台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有人将纪录片当做是一个电视台的"良心"。可以说,纪录片市场的繁荣与否将决定中国电视发展的水平高低。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7.
李宁  韩柳洁 《传媒》2014,(8):58-60
正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结合一度被视作纪录片产业的一股春风。传统媒体的有限播出资源及收视率导向的评价机制,导致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而互联网海量储存、自主选择、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等一系列特性,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纪录片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尽管学界、业界对新媒体平台可能给纪录片带来的发展前景不乏乐观的预期,但是回顾这两年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路径,在美好前景的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的、完整的真实记录,不容许任何夸张与虚构.文章通过梳理纪录片的特点及发展历程,从纪录片的不同传播媒介角度出发,对纪录片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重点阐述了新闻性纪录片的定义及特点,探析了新闻性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编译纪录片最起码的要求是让中国观众能看懂。而实际上,如果要求仅止于此,那成品将可能会惨不忍睹。因此,编译纪录片的工作应当远不止于此。由于国外纪录片在我们的屏幕上播出的窗口一般是一个固定时间段;或者是一个栏目,因此纪录片在栏目的编辑手中首先只是一部素材,它必须在播出时达到我们播出窗口或栏目的要求和需要,并被加以这个时间段或这个栏目的包装。也就是说,在播出前要经过编辑的手使之符合我们的电视所要求的播出口径和水准。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如果一部纪录片是在栏目中播出的话,纪录片编译与栏目编辑是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0.
寒冰 《现代视听》2013,(3):50-52
无论中西,纪录片定义都强调了"非虚构"这一概念。但新时期的纪录片、纪实类节目却充溢着"扮演重现"与"数字动画",离所谓的"真实"越来越遥远。时至今日,纪录片的"非虚构性"似乎已经被电视制作人和观众广泛接受,一种"事实不虚,形式不拘"的纪录片观念正猛烈冲击着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