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2.
王丽  吴瑶 《东南传播》2023,(9):126-130
社交媒体全方位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其隐私泄露、社交困扰、情境崩塌等弊端迫使用户纷纷寻求对社交媒介的“去驯化”,主要包括“去想象”“去挪用”“去整合”和“去转化”环节。行动者通过关闭或忽略朋友圈实现对朋友圈的去联接;通过迁徙社交场、量化朋友圈在现实时空中的使用、降低或转移分享欲、操纵可见性维持对朋友圈的非联接。由此,个体在主观层面深化了对自我、对生命的认知;在客观层面窥见了置身其中的宏大社会制度,发出了“去制度化”的呐喊,并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直接特质的勾连。  相似文献   

3.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4.
微信如今已成为全国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朋友圈"是用户以分享的形式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私密圈子,如今,"朋友圈"中的朋友逐渐泛化,"私密圈子"也不再私密,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使用心理变得敏感、谨慎,这种心理所外化而成的自我呈现中的自由与禁忌便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数位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结合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试图探究朋友圈中信息分享禁忌的表现形式、生成因素,从而思考新媒体的介入对于人际交往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朋友圈作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微信用户群里使用程度很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的评价和消费者使用体会的内容,此类推荐性质的信息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口碑信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和便捷,购买前搜寻网络口碑信息、购买后发布网络口碑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同样,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购物的信息交流也非常普遍,而相对于其他网络口碑,微信朋友圈口碑信息呈现在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网络社区当中,因此其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微信朋友圈为传播市场,发布产品的功能信息的文字图片广告,进而产生商品交易的过程视为微商的基本传播。价值传播在微商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朋友圈以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与人情为基底分享各自生活动态构成社交场地,彼此的分享是微信传播的基础,微商则倚靠这样的交际平台传播价值、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以来,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逾5年的历史,140的字数限制,信息不受限制地及时更新与发布使得微博迅速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企业、公众人物都使用微博来进行营销或舆论引导。随着其他社交应用的发展,微博渐渐转型为社会化媒体,其作为社交媒体的优势明显。微信则是腾讯开发的一款及时通信应用,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更新时推出了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分享音乐或文章等。朋友圈的出现使得微信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朋友圈也成了信息发布和流通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已由个人自我展示、美文、社会热点分享等方面的内容加入微信代购、舆论传播、娱乐等多元化的内容.在微信朋友圈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规定下,这种多元信息膨胀化的发展过程,出现了有悖于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乱象. 外部环境是微信朋友圈功能形成的条件因素,而微信朋友圈的内部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以系统观的视角研究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朋友圈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产生的缘由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尤其是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的一些乱象,从而为微信的良性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移动APP应用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文章从微信的兴起、功能、特点入手,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及其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利用动机,指出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影响力、交互性等对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对策,以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起到参考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根据对15名青年的访谈结果,结合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对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朋友圈进行管理,使自己的"表演"符合预期。从朋友圈自我呈现类型上说,主要有分享体验型、能力显示型和示弱求助型;呈现的策略有观看权限设置、有选择的自我呈现和呈现内容的真实性;影响自我呈现的因素有朋友圈本身的性质、与微信好友的关系、个人性格以及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象。大部分人认为朋友圈中呈现的是真实的、部分的、想表现给他人的形象,认可自己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2.
何艳霞 《今传媒》2020,29(3):78-79
微信朋友圈中网络心理测试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用户分享心理测试结果这一行为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以及个人自我的隐性剖析。通过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可以更深层次地透析现代人孤独且矛盾的心理,本文以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为例,研究用户的心理动机,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用户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刘嘉娣 《今传媒》2016,(3):20-21
微信朋友圈通过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在线互动等形式,帮助用户积累社会资本.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研究朋友圈互动的情况.研究主要以访谈的方式获取资料,从互动的主体关系特征、互动的过程性特征、不同强度关系的互动差异等方面探讨,旨在通过这些研究,让微信用户能够更好地利用其管理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4.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阳长征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1):105-116
[目的/意义]为了探索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表征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机制,通过对网络中不同表征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定级,对危机信息进行差异化监控与治理,并从信息表征的视角强化正面信息的用户持续分享意愿。[方法/过程]以信息表征为自变量、持续分享意愿为因变量及体验保留度与感知渗透性为中介变量构建研究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并借助AMO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结论]其研究结论为:①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的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及符号性表征分别通过体验保留度及感知渗透性的中介作用,对用户的信息持续分享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②动作性表征信息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映像性表征信息,最小为符号性表征信息;③信息表征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效应,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中,大学生的风险感知水平总体偏低。风险感知水平对其在微信朋友圈中态度观点、学习工作、个性和身体四类信息的表露影响显著,且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在态度观点、学习工作两类信息中的自我表露程度相对较高。风险感知水平对爱好兴趣类信息表达的影响不显著,爱好兴趣类信息在朋友圈表露频次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实习,有一次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来报社做讲座,他当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深以为然.张志安教授认为“无社交无新闻”,大致意思是如今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大家获取新闻的常用渠道,比如微信朋友圈. 与父母一辈盛行心灵鸡汤和养生大法的朋友圈不同,新生代的朋友圈确实是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新闻学子而言,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甚至还称得上是攫取观点的捷径.朋友圈里的教授学者、媒体老师以及同专业学生的分享和点评都是新鲜资讯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关联数据是W3C推荐的一种用来发布和联接各类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标准。通过对国外图书馆关联数据应用现况的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发布关联数据、整合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勤 《声屏世界》2022,(3):80-82
微信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下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交往媒介之一,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各种事物分享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呈现的主要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朋友圈又通常是学生们选择关闭停用的第一个功能.在关闭停用朋友圈之前,部分学生会采取删除、隐藏、降低可见性等自我消除行为进行数字痕迹清除,以此应对社交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