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国内高等教育趋同化现象的分析,强调了特色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特色发展是高等院校做大做强的根本。结合长安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基础─实践─特色─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BPCC),给出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及其他相近艰苦专业在特色人才培养领域的模式框架。结合教研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完成了行业精神在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定位,制订了BPCC框架下开展行业精神教育的具体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高等工科教育传统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现状,阐述水利类应用型本科教育推行顶岗实习的目的与必要性,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分析该专业顶岗实习的内容与方式.从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指导计划、构建顶岗实习考核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出台制度与法律政策等四个方面,探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实施保障措施.提出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纪律与职业精神、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三个方面构建该专业顶岗实习的考核指标体系及其相关的定量评价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习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分析了太原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实习要求、实习准备、基础地质实习、专业实习、资料整理、成果编制、成绩评定、教学总结等八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研究成果可有效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完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和实行课程改革,是培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点。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在认真总结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学生与单位所反馈的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所存在的七点不足,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培养应用型水文人才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应用技术型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背景,基于OBE-CDIO教育理念,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应用型基层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基础,通过调整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案。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立课程设计、实习、实验等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占比,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新时代基层水利事业提供高质量人才。改革成果可以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太原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工作后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山西大水网建设的实际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提出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专业教学实习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实习基地为我国水文地质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由于近年来我国对水文地质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水文地质专业教学实习的方法、内容等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在简要介绍实习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教学实习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改进措施,对我校乃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最新统计资料,归纳总结了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专业分布格局和特色..从学科设置、办学规模、课程设置等角度,分析了国内外该专业的差异,提出了现行专业培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发展迅速,能为国家水利、交通、地矿等部门输送人才。如何合理制定并完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是培养与社会需要高度吻合的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针对目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教学方案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素质的需求,我校充分利用水文及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优势,构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搭建高水平实验平台,探索服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教师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实验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2012年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评估,有效期6年。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不仅肩负着培养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也肩负着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人才的历史任务。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特征和培养目标定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路、理念和实践,总结了我院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设计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等学校一般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由于学校基础及定位、生源、社会需求等的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通信工程专业指导性规范为基础,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制定莆田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逐层分解,明确了各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体系,同时建立相关的质量监控体系。着重讨论了方案制定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开放性实验室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针对学生设立的开放式实验室在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当中具有不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我院实施开放式实训室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及对改进开放式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通过改革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的教改思路,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修订教学计划并推出创新学分,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推出多项配套措施,如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举办“工程大师论坛”、加强工程训练、鼓励科研探索、组织科技竞赛等,将实践教学内涵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与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水文水资源、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地下水动力学"的教学,融入培养学生水利人才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通过丰富课程内容、优化学习方法、改良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水利人才核心素养,强化素质教育,期待为"地下水动力学"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实践表明,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地下水动力学"教学过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水利人才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材料失效分析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材料工程人才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侧重考查学生利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土木类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而向"应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则是重要出路之一.实验室是高校"应用型"教学的主要载体之一,为更好地发挥实验室教学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高校在积极推动实验室的开放.但是,当前实验室的开放只是初步实现了一定条件下校内资源的共享,没有走向社会和企业生产一线,与真实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江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改革与实践情况。探讨了如何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创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把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随着我国钢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前提,是完善土木工程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适应钢结构产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分析“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科研活动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面对和研究的课题。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科技文化、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为适应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落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形势要求,我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并对我校核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