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教育资源在各个学校要平衡配置.中小学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资源,更应平衡配置.中小学教师的城乡交流是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的实效性还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城乡在教育等方面条件差异过大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对教师城乡交流认识不到位,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市场机制对教育领域的过分渗透;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城乡教师交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验介绍、政策制度、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主要是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以各级科研立项为推手、以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的.根据目前我国城乡教师交流研究的现状,建议加强对民族地区城乡教师交流的关注,重点转向对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建设的探讨,重视对城乡教师交流主体诉求的分析,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城乡教师专业化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实现,皆需加强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但我国义务教育城乡教师面临交流政策缺乏弹性、交流行为缺乏动力支撑、交流形式大于内容与教师交流中不适应等一系列困境。为此,文中提出了增加交流政策的弹性;构建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动力机制;从形式交流向实质交流转变;提高交流教师的适应能力;等一系列破解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我国城乡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师资不均衡的矛盾,以模仿日本教师交流制度而实行的我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存在着先天制度的不足,日本的教师交流制度与我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在前提和推行过程中有着本质的不同,故而日本的教师交流制度根本上对我国借鉴性不大,实践中,学校为了自身利益而敷衍了事,以及教师在实践中的不适应性导致交流成效降低。...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促进和地方倾斜政策的鼓励下逐渐成为一股热潮,教师短期的政策性交流与长期的自然流动并存,以到农村支教为主要形式,总体规模较小。其中仍存在相关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教师城乡交流态度矛盾等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进行考察论证,以构建完善的城乡教师流动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促进和地方倾斜政策的鼓励下逐渐成为一股热潮,教师短期的政策性交流与长期的自然流动并存,以到农村支教为主要形式,总体规模较小。其中仍存在相关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教师城乡交流态度矛盾等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进行考察论证,以构建完善的城乡教师流动体系。  相似文献   

7.
对重庆市奉节县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小学城乡交流存在规模太小、教师对城乡交流认识不足、有抵触情绪等诸多问题,并提出应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制度、进行激励、建立保障机制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琬  张莉  刘冬梅 《教师》2010,(26):118-119
对重庆市奉节县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小学城乡交流存在规模太小、教师对城乡交流认识不足、有抵触情绪等诸多问题,并提出应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制度、进行激励、建立保障机制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教育均衡与城乡教师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育水平的低下、师资的匮乏和教育生源的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政策的双向要求,使得城乡教师交流迫在眉睫.可是从经济学“成本与收益“对等原理的角度来看,参与城乡教师交流过程的主体只有在一定收益的推动下才可能甘愿去承担城乡教师交流所要承担的成本.本文从政治驱动、利益驱动、混合驱动和专业驱动四个角度去揭示城乡教师交流的动力因素,并着力从制度的执行、外在的帮助、内在的强化三个角度构建城乡教师交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教师资源是教育资源的核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应均衡,而教师交流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推进教师交流,改善教师资源配置状况,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文献分析法从多学科视角以及微观层面对国内教师交流制度进行整理,并梳理国外教师流动的文献,希望对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的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对于振兴乡村教育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对于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及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重点是要打造教师资源城乡共享联合体、教学研究城乡交流分享体和学校文化城乡互鉴融通体。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以“双向共享”推进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对话沟通”搭建城乡教育研究平台,以“文化互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2.
陈国颖  李敏 《文教资料》2011,(30):139-141
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是保障我国顺利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作者以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取得一定经验与成果的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考核评估机制研究.了解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使研究成果推广到完善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中.为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旨在缓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但由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部分主体未被给予足够关注,导致交流工作效果不佳甚至流于形式。政策完善的焦点是,促进参与各方利益的协调,尤其应当向学校和教师倾斜。唯有如此,才能使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有效实施,把"好事"办好。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明确了依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校际间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并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相似文献   

15.
尽管城乡教师流动热已经由乡入城的单向流动发展为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设计陷入城市中心困境。只有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前提,才可能破解城乡教师流动制度设计的困境,使城乡教师流动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徐莉莉 《中国教师》2013,(19):62-65
伴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开展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已成为农村新教师入职培养的必然趋势。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对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本质定位,决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对新教师培养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是城乡统筹培养区别于城乡分割培养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中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康乐、幸福社会的基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县域内通过实施城乡联盟研训共同体的举措来破解城乡教育公平缺失、人力资源配置公平缺失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城乡学校间教师的教研交流合作机制,从而尽可能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在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乡教师学力差距的形成具有深层的文化因素,二元对立的城乡教师文化造就了城乡教师的认同文化差距、流动文化差距、认知文化差距和价值文化差距,理解城乡教师文化差距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解决城乡教师学力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开展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是当前农村新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为实现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城乡目标共生、城乡资源共享、城乡培养交融三个目标,学校需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加强城乡课堂教学互动。城乡课堂教学互动应在以农村新教师为本、城乡平等交流、高度协作的原则下,创建城乡学习共同体,探索在线课堂教学互动,构建定期的相互听课机制,以提高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对云南省5个县3115位教师的调查显示,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意愿较低。无法照顾孩子和家庭、轮岗地点离家远与交通不便、岗位适应困难是教师参与轮岗的主要顾虑。结合实地调查发现,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及相应的文化心理,导致教师意愿与政策初衷背离;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使教师轮岗面临现实难题;城乡学校师资数量与结构的差异,造成交流轮岗落入"练兵"和"补缺"困局;政策执行过程不规范导致教师存在岗位适应顾虑。为实现政策目标,应致力于消除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面临的结构性、制度性障碍,补齐乡村学校师资数量与结构的短板,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交流轮岗形式,并在政策实施中做到规范选拔和人文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