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宝玉挨打》节选白《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一篇重要精读课文。宝玉挨打是全书的第一个高潮。儿子挨打这本来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家庭事件,但作者写来却极不平常。在这一节中,他几乎让书中所有主要人物全部出场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宝玉、贾政、王夫人、贾母、王熙凤这些主要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聋老婆子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2.
以“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为切入点,可以窥探贾府中上至家长下至丫环诸多有关人物的复杂心理状况及其成因,从而认识《红楼梦》反映人性的丰富复杂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如:在封建理性的支配下,贾政因焦虑而脆弱的心理,演变成人性的扭曲;而贾母的慈爱恰好成为宝玉“叛逆”思想行为的保护伞;赵姨娘“向上意志”不能实现时的自卑情结,转移成人格阴影,导致弱的“恐怖主义”;袭人“委屈”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宝玉对宝钗的“少女青春美崇拜”;林黛玉的“缺失性体验”和自我认同,是其多愁善感个性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其表达的行为动作总是以时间为背景的。对比《水浒传》、《红楼梦》两书中的时间表达,我们发现,由于时代的局限,《水浒传》一书所涉及的报时工具无非就是更鼓、漏刻①以及报晓鸡(书中曾多次提到“报晓鸡”,如四十六、四十七回),这同《红楼梦》中出现十五次之多的“钟”、“表”概念存在一定的距离。贾府的钟以及宝玉等上层人物怀揣的金表在当时虽然使用得极不普遍,但它却是向计时精确化迈出的一大步。(虽然《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上流社会,而《水浒传》则写了社会各阶层的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大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里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红楼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作品的教学,应抓住伟大作品的丰富性特征,挖掘文本有利于教学的诸多功能。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较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本、思想文本的意义,《宝玉挨打》教学不妨引导学生再作点文化文本、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为此,我们将《宝玉挨打》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一、教学目标:1.领会《宝玉挨打》一课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2.领会《宝玉挨打…  相似文献   

5.
邹林 《学语文》2004,(11):28-29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在《宝玉挨打》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忧”,更是堪称一绝。宝玉挨打之后。第一个去探伤的是薛宝钗。她手里托着药丸。进门就对宝玉的丫鬟交代了药丸的用法。单从这点看,宝钗的细心周到、体贴入微便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邹林 《学语文文丛》2004,(11):28-29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在《宝玉挨打》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忧”,更是堪称一绝。宝玉挨打之后,第一个去探伤的是薛宝钗。她手里托着药丸,进门就对宝玉的丫鬟交代了药丸的用法,单从这点看,宝钗的细心周到、体贴人微便可窥见一斑。她心直口快,对宝玉十  相似文献   

7.
宝玉挨打主要表现为父子矛盾。待客不周、王府要人、贾环告状,宝玉的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集中爆发,贾政对宝玉由“气”而“怒”而“暴怒”,最终逼出父亲对儿子的无情“笞挞”,使冲突达到了顶峰。而由宝玉挨打又自然引出王夫人与贾母的依次出面“阻打”,随之夫妻交锋,母子较量,情节再掀高潮。最后袭人、宝钗、黛玉这三位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女性对宝玉的关心探望,则是余波荡漾,温馨细腻,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8.
乐铄 《语文知识》2014,(7):7-10
中国古代长篇主写男性,但《红楼梦》笔墨更多用于女性。它着重写封建世家盛衰、其日常生活、“二门”内的“理家”等,当事其中的自然是更多女性。它以宝玉、黛玉、宝钗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这爱情曾自由而真挚,男女当事人得均等表现;这婚姻被包办,包办者多女性家长如贾母、王夫人;这宝玉为“情种”,心仪多位姑娘与丫环:整个一场婚爱悲歌,处于中心的男性其实就宝玉一人,而女性却有十数乃至数十位。有统计,《红楼梦》“一共写了男子235人,女子213人”^[1](P.753),人数上男略多于女,但从出场活动、扮演角色、支配情节这些方面看,女性人物明显更占篇幅与位置。这从回目便可见出,小说的较重要角色多在用以指示本回中心人物与事件的回目上得以标示,240个回目里,直用人物名姓的有126例,其中男53例,女73例;用代称的有89例,其中男36例,女53例,二者皆女多于男。  相似文献   

9.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0.
人物和事件是名著阅读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从小说事件透视人物及其关系,既可以了解事件全貌,又可以从侧面观察诸多人物在事件中的独特表现。以《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事件为例,通过对这一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可以窥见作者将看似头绪纷乱的人和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叙事能力与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11.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第一个高潮。小厮们奉命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又“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这一顿板子噼噼啪啪打下去,不仅宝玉皮肉受苦“动弹不得”,而且惊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令贾府登场人物真容毕露个性凸现。正是:大板打出众生相,人人心态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聋婆子”是《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一文里.当贾政要打宝玉,宝玉在情急之下,却找不到人向内报信时,遇到的那个耳聋的老婆婆。一个聋老婆子怎么能跟汉初名将陈平放在一起说,这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不过笔者这里并非要比较两人的身份、功劳,只是想浅谈一下他们分别在《宝玉挨打》和《鸿门宴》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小玉 《学语文》2003,(5):18-18
《学语文》2003年第2期有一篇名为《宝玉为何挨打》的文章。此文作者把宝玉挨打的原因归结为贾政的“妒子情结” ,并认为这种情结的产生是贾政“长期处于弱势状态中人格扭曲的结果”。这一观点虽新颖 ,本人却不敢苟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一 ,也是贾政性格表现得较为明晰的一次。气恼、狂怒、痛心、羞愧……一系列情绪都在一刹那间得到了极度的发挥。从中 ,我们能够看出贾政虚伪、冷酷的一面 ,但这并不能说成是贾政对儿子的妒忌和仇恨使然。作为封建传统的卫道士 ,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循规蹈矩、发奋读书 ,…  相似文献   

14.
《歧路灯》的情节结构主要是围绕着谭绍闻的生活经历展开的,在这个中心人物之外,小说写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故事,但每个故事又都与谭绍闻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形成了该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以一个中心人物安排情节,采用“伏线千里”以及“穿插”、“结住”等手法来组织故事结构。这种新奇独特的没有落入传统写法的结构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是一个独创。  相似文献   

15.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个高潮。贾政这一顿噼噼啪啪的板子打下去,不仅打得宝玉皮肉受苦,动弹不得,也打得整个贾府上下眼泪纷飞。而众人纷飞的眼泪,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高语第六册中《宝玉挨打》(《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一课,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众人对宝玉挨打的态度以及宝玉挨打之后众人的情态。  相似文献   

17.
《宝玉挨打》一写到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的情景,教参认为“宝钗的关切多半是表面章”,是虚伪的。我以为这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送帕、黛玉收帕情节作了分析,指出他们的这种“素帕”寄情绝恋,充分体现了作品深刻的内蕴和美的意趣,是宝黛自由恋爱的一曲颂歌。同时,这段文字也被作者写得一波三折、隽永秀美,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事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把它视作解读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且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说法不一。其中,在周先慎的《我的古代小说研究》中让笔者再次睹见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