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回顾西方报纸、电台向来把社会新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的报纸、电台以及今日台湾、香港、澳门的报纸、电台,都以较多篇幅刊登社会新闻。他们采编社会新闻,单纯追求“异常性”、“刺激性”和“趣味性”,以此招徕读者、听众。美国报人庞德对西方社会新闻的内容和特点,作了如下概括:“它综合了性欲、矛盾、踌躇不安、同情、乃至有关风头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都市类报纸的起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得益于对社会新闻的高度重视与着力开掘,而热遍全国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大部分可归入社会新闻范畴。在社会新闻走向繁荣的同时,低俗化、娱乐化也愈演愈烈,遍地“一夜情”,到处“无厘头”,满眼“人造美女”,漫天“成功人士”,色情、暴力、凶杀等刺激性新闻泛滥成灾。有人将此归结为社会新闻的“初级阶段”,认为随着受众群整体素质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单纯追求“卖点”、追求感观和意念刺激类的社会新闻,其受众市场会越来越小,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事实上,早就有专家学者呼吁…  相似文献   

3.
香港报纸在过渡时期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其突出体现 ,是各报关注“前途新闻”和中国内地新闻。前途新闻有三个阶段 :设想阶段 ,香港前途仅受少数报纸的关注 ;会谈阶段 ,报纸态度各异 ;过渡时期 ,新闻高潮叠起。八十年代以后 ,港报上中国新闻的数量大增 ,质量也有所提高。较之过去的“政治报道时代”,中国新闻中经济消息和社会新闻的比例增加 ,与香港相关的内地新闻 ,更成为报道重点。不过 ,在中国新闻的采访报道中 ,也存在专业水平不足、香港记者对中国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 ,内地有关方面制定了采访规定。近来 ,两地新闻界的交流 ,为提高中国新闻报道等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香港的报纸上,社会新闻(突发新闻)占有重要席位,并且讲求“第一报道”、“独家新闻”,其发布速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在港访问期间,我们发现香港新闻界有一支特殊的记者队伍一突发记者。突发记者,顾名思义“突发”就是突然发生的新闻。按香港的新闻界定主要包括有关罪案及意外的新闻。例如谋杀、绑架、枪战、行劫、车祸、撞船、反走私等事件。那么,突发记者就是报道这些突发新闻。按大陆的界定叫做社会新闻。香港各报馆一般都设有突发记者组或突发记者部  相似文献   

5.
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读者的要求,也是编辑、记者的追求。强调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为了让读者接受更多的新闻。这就是说,报纸新闻的可读性的强或弱,直接关系到新闻价值的体现,这种新闻价值的体现,表现为报纸社会效益的提高和报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报纸新闻的可读性越强,报纸的生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6.
社会新闻向来是市场北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的重要“粮食”,随着读者对社会新闻的“口味”变化,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社会新闻的“品种”,让其成为优良品种。这里要谈的是优化社会新闻的必要性——用优化的社会新闻增强报纸厚度;优化社会新闻的方向——优化社会新闻就是要让社会新闻“有用”;优化社会新闻的方法——优化社会新闻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新闻文摘     
增大信息量看似容易实艰辛新闻报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报纸近年来改版扩版也都说要增加信息量。要增大信息量不但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在新闻信息的搜集、采写、编排等各个工序的运行上,做出大量的、细致的工作。有必要尽量发扬党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新闻信息是“报纸之魂”,报纸发行量的多少是和新闻信息量的大小成正比例的。增大信息量说说容易,而做起来却是很不简单的。一方面,不可把增大信息量,误解为增加某些凶杀、色情等刺激性的图和文稿来追求发行量和信息内容,去迎合少数的读者的奇闻怪趣的低级需求,以…  相似文献   

8.
从报纸的副刊研究到“副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敦报界有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香港也有类似的说法:“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大陆知名报人、《新民晚报》的创办者赵超构(笔名林放)曾具体阐释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副刊作为报纸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新闻、评论、广告、副刊),作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1991年第11期发表的《“怪胎新闻”》一文,把报纸报道新闻竞赛评选结果,往往只提本报获奖情况的现象,称为“怪胎新闻”。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有失偏颇。上述现象大部分属于“正常胎儿”,是新闻的“接近性”使然所谓新闻的“接近性”,是指读者(受众)对在地域等方面越接近自己的新闻信息,越感兴趣,反之亦然一张报纸,大致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读者对自己经常看的报纸,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亲近感,对这些报纸在新闻竞赛中的得奖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开始,人们突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出版社出版“老上海”的图书,就达到了30多种。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党史、方志部门,展开了一场广泛的社会征集的热潮,老百姓珍藏的“豆腐帐”或一份党费收据,都成了宝贝。对这些现象暂不展开分析,今天要谈的是另一种“社会档案现象”,即“档案”这一名词在社会上的集中出现,我把它称作为“社会档案现象”。 现象之一:使用“档案”名词为神秘感。 1996年去关国考察学习,在街头随意买了一份中文报纸,突然一条新闻映入眼帘,“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取道香港回国,在香港逗留期间名者又在街头买了份报纸,竟然又看到了一条“香港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和香港报纸上看到的这两条新闻,不是同一问题,但媒体均采用“档案调查”作为新闻由头,这绝不是巧合。我想如果常住国外也许能经常看到这类使用“档案”字眼的新闻。时隔五年,这两条猎奇新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社会效益,是指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向广大受众传播以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给社会的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和利益。在现阶段,我国新闻工作者所应当追求的社会效益,就是要追求新闻宣传的“四个有利”,即“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要实现新闻宣传的“四个有利”,以笔者拙见,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正确方向,警惕思想“自由化”  相似文献   

12.
香港《大公报》记者雷竞斌,不久前在香港报业公会主办的新闻从业员1985年至1986年最佳记者的竞选赛中,当选为最佳记者,成为香港1000多名记者中的佼佼者。“您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当我们正面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眨一眨近视眼镜后面的双眼,风趣地说:“我长了个铁腿(腿勤)、马眼(眼观四方)、神仙肚(能吃能饿)。”“要具有敏锐准确的判断力”“香港有多家报纸,家家的消息都是文字短小,一般在三五百字之内,所登内容五花八门,但我认为,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经济新闻,不仅是事实的报道,更重要的是要为读者提供有影响的信息。这就要  相似文献   

13.
近来报纸上的新闻多起来了。新闻多了,还要注意新闻的“可读性”。新闻越富有“可读性”,宣传效果越好。这是可以想见的。  相似文献   

14.
报纸,又称“新闻纸”。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对此,报人无一不明。今天,本文再“老生常谈”,也许有人说多余,其实:非也! “杂志化”倾向种种 由于职责所在、业务所需,笔者经常翻阅和浏览各种报纸。从中发现不少报纸特别是机关报,十分注意突出新闻这个主体,并在新闻二字上大做文章。从版面总量上看,大多数机关报的新闻占60%-70%;从新闻栏目看,更是品种繁多:要闻、综合新闻、专题新闻、社会新闻、焦点新闻、区域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应有尽有。有的报纸新闻栏目有10多个,有的多达20个。由于这些报纸抓住新闻…  相似文献   

15.
我急于向大陆的同行介绍一位香港摄影记者。他叫张景宁,30岁。几年前我从香港《文汇报》和《摄影艺术》上看到他的作品。四月,他作为《文汇报》摄影记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一个休息日,我采访了他。△香港新闻有什么特点? 竞争激烈。香港传播媒介发达,电台半小时播一次新闻,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很多都是现场报道,普通报纸20多份,其它专业报纸五,六十份。新闻摄影要  相似文献   

16.
王民 《当代传播》2000,(4):60-62
一、港报副刊在香港报纸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 ,香港报纸竞争愈演愈烈 ,各大报纸纷纷用增加版面等手段来吸引争取读者。在各行各业新闻与过去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香港报纸增加版面的做法 ,大都是一方面将新闻细分 ,一方面做大量的副刊。随机查阅2000年1月4日的几家港报 ,《东方日报》已有8叠116个版 ,其中 ,副刊占整张报纸的3/5强 ;《星岛日报》有4叠100多个版 ,副刊约占整张报纸的2/3 ;《太阳报》有7叠90个版 ,副刊约占整张报纸的2/3。粗略翻阅香港报纸 ,可以发现港报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介绍报道 ,已经到了详尽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新闻界,至今仍有一些同志不重视社会新闻,认为社会新闻是“市井琐闻”,“鸡零拘碎”,不能登大雅之堂。社会上少数人甚至持有一种误解和偏见,认为社会新闻就是反映奇闻怪事和报道社会阴暗面,给社会主义抹黑。出现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新闻还不甚了解,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报纸的社会新闻与资本主义报纸的社会新闻性质根本不同还不大了解。二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新闻的日益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一些报纸没有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的社会新闻。一些街头小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增强报纸的销量,刊登一些桃色事件、凶杀纵火、怪诞秘闻,在读者中产生不良影响。 总结《西安晚报》多年来的新闻实践,我们认为要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常见有人唠叨,“最近报纸没什么看头”,意思是没新闻或少新闻。是的,报纸应该靠新闻吃饭,我非常欣赏广东人至今还将报纸称为“新闻纸”。那么是否我们社会缺少新闻,以致报上少见新闻呢?非也!一个瞬息万变、不停变动着的社会,哪能没有新闻。新闻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是我们的记者善不善于去抓取。去表现。这里用得上罗丹的一句名言: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晴(大意)。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要使报纸上新闻“苟日新、日日  相似文献   

19.
报纸的灵魂     
《新闻窗》2005,(2):61-62
时下,报纸的各种低端竞争比比皆是,盲目模仿可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其实对报纸而言,这种低端竞争很难把自己打造成一张真正有影响力的、受读者和市场认同的报纸,因为一张报纸是否最终获胜,是要看它是否具有“灵魂”。报纸的灵魂就是报纸的新闻理念,也即报纸的总体新闻追求,它是通过每一天报纸,日积月累地将一群办报人坚定、准确、持续的总体新闻追求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李慎波 《青年记者》2004,(10):66-67
一何谓“黄色新闻”?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黄色报纸——《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它是那些为了迎合低层读者的情趣,以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画为内容的“黄色报纸”经常使用的一种新闻报道手法。美国新闻学者则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它是189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报纸主编为取悦读者而将煽情主义与“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编辑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