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心怡 《新闻传播》2014,(3):124+126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接收者,用市场经营理论来定位,受众也是新闻媒体这一商品生产者的唯一客户。受众行为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传播备受市场化冲击,探析受众行为对新闻传播的作用与影响,从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过渡,已成为当前新闻媒体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辨析“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为着心目中“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3.
刘宏宇 《新闻传播》2004,(12):64-65
我国新闻事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步入了信息化、市场化时代,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观念开始回归,对新闻规律的全方位、多视角、动态化的思考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许多记者纷纷酝酿、思考新闻文本写作的改革。同时,社会生活的多彩性、受众构成的多层次性、受众需要的多重性以及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促使新闻写作在题材设置、文体规范、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4.
论新闻的民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闻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新闻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  相似文献   

5.
名传播学施拉姆曾指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里就餐,媒介只是在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饭菜,至于受众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媒介无能为力。这里所反映的使用与满足的关系,折射出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和参与,受众本位意识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的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大多数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马斯洛的有机体"匮乏--需求"理论对新闻可读性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新闻的可读性源自于受众的匮乏感。因此,我们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要以受众为本位,传播与他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9.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0.
李南 《新闻爱好者》2012,(10):75-76
由于大众传播理论的引入,业界的新闻理念从"传者本位"逐步转变为"受众本位"。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介的逐渐融合,受众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心理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同时融合新闻生产模式初具形式。面对这一变化,新闻写作要树立融合的理念,并不断创新写作艺术观照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新闻写作更要正确地引导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贾文凤 《青年记者》2007,(11):44-45
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爱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而现在娱乐新闻的受众本位,更多的是因为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取悦受众,于是就有了“冯小刚家庭地址被公开”、“王小丫结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体在社会舆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闻也开始随着从媒体本位论转变为受众本位论,新闻的重点从传播者的角度为中心逐渐变成受众怎样利用媒体信息,从而在媒体的传播现象中获得信息满足,并根据这种媒体新闻来源确定大众传媒的成效,以及之后传媒的走向。基于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重要性的了解,继而提出了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特色现象,最后总结出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一系列理论性的介绍,能够对我国目前新闻传媒种种现实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对日后研究受众参与媒体的理论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家恕 《新闻界》2006,(6):73-74
新闻写作/传播策略指的是为实观新闻写作/传播目的、目标而采用的对策或方案。由于新闻写作/传播的根本目的和目标,是实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新闻写作/传播策略,主要是针对受众的接受而言,即探讨为了达到让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目的而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尽管人们目前对受众本位的提法还有争论,但大多数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最终还是认为,从功能的单一到功能的多样化;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仅仅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承认新闻事业的产业性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这是我国大众传播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趋势。电视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不仅可以传播信息,还可给人乐趣。新闻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如何使受众得到一种乐趣、享受,这是业内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一定程度上讲,新闻的愉悦功能关系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受众爱读爱听爱看,能给受众以乐趣的新闻,其传播效果肯定好。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受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新闻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必须有严密的计划,明确的目标。那么,谁是经济新闻所要传播的受众呢?广义地讲,所有的人都是经济新闻的受众,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经济新闻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只有那些对经济信息进行使用、处理、再加工的政府、团体或个人才是经济信息重点传播的受  相似文献   

17.
谈“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闻改革,受众本位论在我国得到确立。受众本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然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有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竟把“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给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本文主张新闻界应厘清是非,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18.
任菲 《青年记者》2012,(11):40-41
所谓本位,就是人类思维及行动的最根本的起点、出发点和着眼点.受众本位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国内传播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在当时被视为国内新闻观念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将受众作为权利的主体来审视,从受众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主人、作为传播活动的轴心,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晓权、表达权、舆论监督权等权益意识出发,要求新闻改革的目标必须适应和满足受众的需要,维护受众的权和利.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20.
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升 《军事记者》2001,(11):13-15
受众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终端的接受,越来越受到理论的关注和实践的亲近。在大力倡导军事新闻改革的今天,改变落后传播观念,做到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对于更好地发挥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功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打得赢”和“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