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片断一:(播放录音)“同学们好,我叫小芳。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晨,喊我起床的是妈妈,给我买早点、冲牛奶的也是妈妈。送我上学的是爸爸,辅导我、督促我做作业的也是爸爸。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师:同学们,我们将小芳同学最后说的那句话齐读两遍好吗?(教师出示复习导入)例:下面题中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1.6×18+6×7○6×(18+7)2.20×15+20×9○20×(15+9)师:同学们可以先计算“○”左右两边算式,再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生: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师:联系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  相似文献   

2.
出彩的课堂     
教学“圆环的面积”一课,我出示了一道题:一个环形铁片,外圆半径6分米,内圆半径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题目出示后,学生们纷纷列式解答。一个学生报出答案:3.14×62-3.14×52=113.04-78.5=34.54(平方分米);又一个学生列出:3.14×(62-52)=3.14×(36-25)=34.54(平方分米)。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解法:3.14×(62-52)=3.14×11,不正等于3.14×(6+5)吗?”没想到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犹豫了片刻说:“这样计算可以吗?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在草稿纸上写着,有的围在一起讨论。一生:不行,比如:3.14…  相似文献   

3.
不少学生的作文里,写一个人的直接语言时,不管什么情况,总是在“×××说”的后面用冒号,这说明这些学生对引用对话怎么使用标点还不懂。我在讲读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用笔画出写“×××说”的句子,再看一看“说”的后面的标点。等同学们看完、画好以后,我问:“‘×××说’的后面,是不是全用的冒号?”一个学生回答说:“‘×××说’的后面,不全用冒号。”从他说话的神情,看出他的惊异,这说明他在阅读课文时,注意到了课文中的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结尾 ,教者让学生写出与 13 相等的分数 ,能写几个就写几个。同学们都在抓紧时间不停地写 ,尽量多写一些。可是 ,有一个学生只写了一个与 13 相等的分数 ,就坐在那里得意洋洋地看着其他的同学。汇报评讲时 ,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写出的个数。那个同学说 :“我只写了一个。”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可他却说 :“我虽然只写一个 ,但却可以表示无数个。”同学们都不明白 ,也很好奇。教者让他说出写的是什么样的分数 ,他的答案是 :13 =1×a3×a。他解释说 :“三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a,它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道例题:“小学生排队做操,每行8人,可以排9行。如果每行站6人,可以排成几行?”学生读题后,教师组织了以下的师生活动。师:这道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甲:先求出总人数(8×9=72),再除以每行6人,就得到所求的行数(72÷6=12)。师:除了这种解法外,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生乙:可以列式为8×9÷6=12(行)。生丙:也可看成每列9人,排了8列,这样就有9×8÷6=12(行)。生丁:一行是两个半行,一行8人,半行4人,于是有4×2×9=72(人),72÷6=12(行)。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发言踊跃,很快找到4种解法,课后大家有兴趣,还可找出更多的解法。在这里,教师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启发学生对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求得多解,而是把同种解法的不同列式看成不同解法,即在同一层次上进  相似文献   

6.
小齐变了     
上课铃声响了,我走上讲台,把日记本放好,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我身上,他们期望着老师的讲评。“今天的日记大部分同学写得不错,字写得工整,内容也很丰富。但是有一位同学却没有交。”一个扎小辫的小组长站了起来:“老师,齐××同学没有交。”“是你没交吗?为什么?”我向齐××问道。“老师,我交了,—进教室,我就把日记本放在组长的书箱里了,她准是给我弄丢了吧!”话音刚落,周围六七个同学,举起了手。我心里明白他们一定是要为这位认真负责的小组长鸣不平了。此时,我在考虑着,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使小齐受到教育,也使其他同学提高认识,若生硬  相似文献   

7.
小郭是本校出了名的违纪大王。听上任班主任说,他总是变着法子违犯纪律,损害班集体荣誉,同学们都讨厌他。一天,只见学校评比栏中写着:“初三<1>班郭××在课间大声喧哗。”我寻思:小郭从小学到现在所挨的批评不少了,但为什么他总是不改呢?看来,再去批评他也是没有用的。何不用师爱来感动他?试一试吧。于是,我在征得值日老师的同意后,把评比栏中的“郭××”改为“有一个同学”。这样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的是农村小学、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学。比较而言,又以作文教学稍长,故对农村孩子学习写作有些感慨写出来就教于方家。这几年的农村小学,对语文教学是不看重的。从对教师的配备,办教师培训班的人选都反映出这个问题。课怎么个教法?有些老师是“账多不愁”,采取干脆不教的办法;有些教师虽积极组织学生作文但又是随便想个作文题,强调几声:“写,认真写,别马虎。”讲评起来也是:“××同学的写得好,××同学的写得差。”具体点就没词了。如此教作文的老师在农村学校中还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毕业入初中,很少有写过二三篇作文的,问起学生来,多数的回答是:“老师从来不讲,我们怎么会写呢。”可见,若要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非从小学抓起不可,而且还要语文教师彻底改正教学作风才行。  相似文献   

9.
数学“数的组成”时,教师问:“5是由几和几组成的?”生甲:5是由1和4组成的。生乙:5是由2和3组成的。师:还可以由哪两个数组成?学生思索着。突然,学生丙站起来说:“5还可以由5和0组成!”师:同学们说的都对,特别是××同学(指学生丙)说得更好,因为他还知道“5由5和0组成”。“5”是否可由“5和0组成”呢?  相似文献   

10.
一次,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图A)。解答时,大部分同学是这样解的,即:(扇形面积-小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扇形面积)=(3.14×22÷4-2×2÷2)+[(4+2)×2÷2-3.14×22÷4]=4(平方分米)。针对学生的一般解法,我及时启发:“谁还能找到别的解法?”这时,一个同学很快黑板上列出4×2÷2=4(平方分米)这样的算式来。同学们感到惊讶,于是纷纷要他说出列式的理由。他说:“我是先把上面扇形中的阴影部分移到下面扇形中来,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说着,他在黑板上画出了移动后的图形(图B)。同学们看了,都恍然…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 (略 )二、复习梳理1.复习巩固师 :(出示这次“听课教师人数”的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再相互说说解题思路。①男教师有120人 ;②女教师有160人 ;③男教师是女教师的……④男教师比女教师少25% ;(生独立或分组活动 )2.集体梳理师 :请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边汇报 ,教师边在电脑上整理成下表 )师 :同学们已经讲了各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那么解答这些问题用了那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生 :我认为要用到“女教师人数× ()=男教师人数”这个数量关系式。师 :请你们比较一下 ,在解决…  相似文献   

12.
在教完分数应用题之后,我要学生做复习题中的思考题: 同学们参加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到负责后勤的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这个同学给参加野营活动的多少人领碗。绝大多数学生的解法是: 55÷(1+1/2+1/3)=30(人)。然而有个学生的解法别出心裁:6×(55÷11)=30人。两种方法的答案是一样,但是,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结果正确是不是偶然的巧合?我有点莫名其妙。于是我就叫那个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他说:“假设6个人一桌,则一桌就要6个饭碗,3个菜碗,2  相似文献   

13.
“快写,快写!”“知道了。”这是我们班常见的对话,你肯定会问“:快写,写什么呢?”当然是写同学录啦,不信,摄取几个镜头给你看!镜头一:一同学趴在桌上,使劲地想:我的腰围是多少?我的身高是多少?我的体重是多少?我不知道啊!(欲哭无泪型)镜头二:一同学正在埋头快速地书写一本同学录,桌子旁还堆着几本,这同学的嘴里还不忘轻声地哼唱道:我是真的真的没办法……“沉重的压力”使他原来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变得奇丑无比。(奋笔疾书型)镜头三:一同学一边翻着同学录,一边数着“还有八个同学没写。”还时不时跑到其他同学的桌子旁说“:×××同志,你这地…  相似文献   

14.
数字接龙     
星期天,龚老师和数学兴趣小姐的11位同学在一起开展数学活动。“咱们来玩个数字接龙的游戏吧。”龚老师对坐成一排的同学们说,“你们一共11个人,现在大家写数:第一个人写一个不是0的数;第二个人写一个与第一个人不相同的数,也不  相似文献   

15.
多少人做操     
放学后,三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数学》第六册(人教版)第36页的思考题:同学们做操。小林站在左起第7行,右起第13行;从前边数是第8个,从后边数是第14个。每行的人数同样多。做操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小新说:“这很容易,从题中可知,同学们做操站成的队形是方阵,方阵从左至右有7+13=20(行),每行有人数8+14=22(人),所以,做操的同学一共有22×20=440(人)。”俊军说:“同学们确实站成了方阵。但是,小林的左边有7-1=6(行),右边有13-1=12(行),加上小林所在的那一行,一共有6+12+1=19(行);小林前面有8-1=7(人),后面有14-1=13(人),加上小林,…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思考题:“一本书有132页,小英3天看完,小勇4天看完。小英比小勇每天多看几页?”大多数学生这样解答:132÷3-132÷4=11(页)。教师问:“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学生甲说:“我是这样解答的:132÷(3×4)=11(页)。”教师问:“你能说出这样解答的理由吗?”甲说:“我说不清楚,我觉得好像应该是这样。”教师问其它学生:“这种解法对不对?”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说     
写人记事是初中生作文训练的基本功 ,写惯了《一个难忘的人》、《我的妈妈》等常规题目的同学们面对《我的野蛮同学》这样大胆的命题会不会手足无措呢 ?这个题目重在对“野蛮”的理解。何谓“野蛮” ?这种“野蛮”是未被世俗礼节熏染的自然天性 ,还是不讲道理、动则拳脚的不良习气 ?对于同学的野蛮 ,是欣赏 ,是畏惧还是厌恶 ,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能把一个野蛮同学写得蛮得可恨 ,那固然是上乘佳作 ,但是如果能把一个野蛮同学写得蛮得可爱 ,那就要考验同学们的写作功夫了。本次选用的三篇作文可以说各具特色 ,具体如何 ?我们特邀著名文学评…  相似文献   

18.
《同学》2002,(9)
××老师: 我是个内向文静的小女孩。我的作文,文字通顺,条理清楚。但老师,同学都说我的文章“冷静有余,热情不足”,“冷冰冰,干巴巴,难以让人感动”。请问老师,怎样才能写的“情真意切,打动人心”呢? 苏州枫桥晓雪晓雪同学:你的提问是一个带普遍化的问题,要解决它,我认为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9.
中午,细雨濛濛,同学们都撑着雨伞回家了。戴××同学一个人眼泪汪汪坐在教室里没回家。我问:“戴××,你没带伞吧?”她抽泣着说:“带了,是一把蛮新的伞,可是现在没了。” 听说她丢了伞,我便向教室四周扫视了一遍,发现一把黑色的钢筋弯钩伞静静地靠在教室后墙边。我用手指了指墙角,对小戴说:“那不是你的伞吗?”她摇了摇头,说:“我的伞是绑了红布条的,那不是我的伞。”我说:“你先把这把伞带回去用,下午再问问是谁拿错了  相似文献   

20.
数学活动课上,大象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二年一班的同学要栽160棵树,栽树时同学们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3人。平均每人栽几棵?还剩几棵?小猫咪咪抢(qiǎnɡ)先发言:“先求每组栽多少棵,160÷8=20(棵);再求每人栽多少棵,还剩多少棵,20÷3=6(棵)……2(棵)。所以平均每个同学栽6棵,还剩2棵。”小兔灵灵说:“我先求共有多少人,3×8=24(人);再求每人栽几棵,还剩多少棵,160÷24=6(棵)……16(棵)。所以平均每人栽6棵,还剩16棵。”老师说:“他们两人计算的结果,剩下的棵数不一样,谁的结果是错误的呢?”检验咪咪的计算结果为6×3×8+2=146(棵)。检验灵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