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不同韵尾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共计862例,包括:真文与庚青通押,真文与侵寻通押,庚青与侵寻通押,真文、庚青与侵寻通押,寒先与监廉通押,江阳分别与寒先、监廉通押,真文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寒先分别与庚青、东钟通押,侵寻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有些特殊用韵揭示出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江浙方音现象。  相似文献   

2.
近来学术界对《二十四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发生争论,或曰明人怀悦作,或曰元人虞集撰,或坚持传统说法唐司空图著。我们考察、分析《诗品》24则的用韵,其中22则合乎《广韵》的“同用”押韵规定,另2则超出“同用”而通押(即真文通韵、支脂之微通韵)。《诗品》中2则通押,与初唐、晚唐、虞集的诗韵比例为:真文是1:25:1:0;支脂之微是1:50:10:0。此外,《诗品》24则韵脚分布《切韵》东、冬、钟、阳、唐等23个韵部,司空图《狂题十八首》18则韵脚也分布《切韵》阳、唐、登、庚、清等20个韵部。凡此种种表明,《诗品》的用韵特点与唐诗、司空图诗相合,而与虞集诗的用韵大相径庭。因此,《二十四诗品》世传司空图所撰,在用韵上亦可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3.
<正>拙作《王恽诗词的韵系》(载《怀化师专学报》九○年第五期)一文通过对王恽诗词用韵的系统考察,发现王氏用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语音实际。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笔者将再对其中某些特殊现象作浅显的分析。 1、王恽词里,东钟部与庚青部混押一次:《水龙吟·春风赵国台荒》七十四·718叶“梦拥垄詠种风用动”,此词押东钟部上去声韵,而杂有一庚青部去声映韵之“詠”字。“詠”字在《中原音韵》中既收入庚青部又收入东钟部,据《正语作词起例》:“诸方语病”栏“真文与庚  相似文献   

4.
中晚唐诗歌具备先导性和保守性相统一的用韵特征,反映了唐五代时期的实际语言面貌。中唐时期的皎然、晚唐时期的许浑和五代时期的贯休都是吴语方言区的诗人,他们诗韵的异同印证了中晚唐时期止摄、遇摄、流摄、宕摄、梗摄,以及“涯”字和麻韵沿着之前的合流轨迹进一步趋同等语言事实。中晚唐时期,删、山、先韵逐渐靠拢,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韵合流等语言现象已经萌芽。五代时期,止摄和蟹摄齐韵混同,效摄四韵渐趋不分,臻摄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S.2055与其他韵书不同反切,认为所反映的可能是当时口语的一些特点:浊音声母与清音有混用,浊音已经清化了;知组声母与照组包括二等与三等有相混的现象;东冬钟归字混乱,三部不分;支脂之三韵也有交涉;微韵“蕲”存在之韵的又音;“角单”字有平声一读。  相似文献   

6.
从与意、味、气的关系看中国艺术的“韵”──“中国韵美学”研究之一刘承华中国美学中最早出现“韵”这一范畴,是在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的序中,这篇序中提到绘画“六法”,其“气韵生动”一法居于首位。之后有许多人也跟着谈“韵”,并极力推崇“韵”在艺术中的...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一七三五———一八一五),清代有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韵学家。所著《说文解字注》,为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极重要参考书。有《六书音均表》附其后,其六类十七部之古韵,“同声必同部”,谐声表,支脂之分立,侯部独立,真文分部等均为不刊之论。“能发唐以来讲韵者所未发”。(《说文解字注》804页,以下凡称引《六书音均表》,不再注出处) 《六书音均表》是段玉裁研究古音韵的专著。他生活的乾、嘉时代,正是音韵之学大起的时代。古音学自吴械开其端,陈第、顾炎武、江永继基后,在他当世,又有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散”,是与“韵”相对应的概念。中国的“韵”主要指诗歌,不但必须有韵,而且一向也比较“整齐”。相比之下,不押韵,句子长短不齐,与口头交际用的自然语言差不多的形式写成的各种章,就是“散”。  相似文献   

9.
梁辰鱼《浣纱记》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辰鱼是明代嘉靖年间重要的戏曲家,其作品《浣纱记》相传是昆剧的奠基之作。明代及近代曲论家对《浣纱记》用韵有不同的看法。运用韵脚字归纳法对《浣纱记》45出、341支曲子的用韵情况做详尽的考察后,共得出21韵部:东钟、江阳、寒山、桓欢、先天、庚青、真文、侵寻、支思、齐微、鱼模、歌戈、车遮、家麻、皆来、萧豪、尤侯、敌国、独曲、列接、落索。分析这21韵部韵脚字,可见梁氏作曲时是尽量遵照《中原音韵》的,一些出韵的地方是作者方音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0.
“京口瓜洲一水间”之我见六年制10册语文课本选用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据《诗律》可知,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截取了七言“仄起平收式”律诗的首尾两联而成诗,首句入韵。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京口瓜洲一水间”是首句,入了韵。“间”是...  相似文献   

11.
儿化韵的发音是学习普通话的的一大难点,可以说,比“平翘舌”、“前后鼻”、“边鼻音”更难发准确。很多南方籍或港台的主持人说话,声韵调都很好,但儿化韵出现的频率却很低或发得不很地道。相比之下,北方人发儿化韵相对容易些,但北方人发儿化韵时,后鼻音儿化韵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2.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文论析了“韵”由品音进而品人,推广为品艺范畴的嬗变过程;通过探讨“韵”与音乐美、人品美、艺术美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韵”作为古典美学范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应多写“真文”少写“假文”广西忻城县中学潘合商品有真有假,作文亦有真有假,假商品,消费者人人喊打。而“假文”并非在读者喊打之列。一个高明的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有艺术地进行合理想象虚构出来的假文章,常常令人读来心悦诚服,令人或歌或哭或喜或悲。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气韵”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韵”的涵义大致是“气”与“韵”各自涵义的合成:“是指创作主体以力量显现的心胸状态及其斌予作品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动势;“韵”是指作品具有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气韵”即呈现于作品外观的气势与韵致。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气存在于其心灵的要求自我实现系列中,韵是其心灵要求和谐整一系列的体现;气、韵的阳、阴这分及力、媚之别都导源于此。气韵的形成与心灵第三层面的敝亮有关,因此关系到“生知”和学养。气韵属作品的外形式,气与韵是合成艺术风格的两元,二分别系着笔与墨。由于社会、化和艺术自身演变的原因,我国艺术在中唐以前重气,中唐以后重韵。当代艺术可能再度走向重气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雒鹏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5):116-118
本主要讨论甘肃靖远方言中后字是儿化韵的两字组变调。先简要介绍靖远方言声韵调,然后讨论后字是儿化韵的“非叠字”和“叠字”两字组变调。靖远方言儿化韵属拼合型,儿化变调有四种类型。“非叠字组”的变调跟今音的语音环境有关,但又跟后字是非儿化韵的两字组变调不同,它们遵循着不同的变调规律。“叠字组”的变调涉及多重词法音系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南音在记谱、乐器、表演等方面,至今保留许多唐宋遗响。二弦是南音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引”与“塞”是其传统又独具特色的“做韵”方法。详细讨论二弦“引”“塞”的“做韵”方法及其运用,以期对二弦演奏的保护、传承和深入研究有所脾益。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词,除了“昭昭”、“赫赫”、“天天”、“灼灼”等迭音词而外,一般都是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又称为“连语”,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意义的双音节单纯词。绝大多数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都有双声或选韵关系。所谓“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所谓“迭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但只要韵腹、韵尾相同,也算迭韵)。以现代汉语的词为例,“珍珠”是双声关系,因为“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光芒”是迭韵关系,因为“光”(guāng)和“芒”(máng)的韵都是“ang”。双声迭韵联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用“貌”字来解释。例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其中,“参差”  相似文献   

20.
“有教无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新解赵明因建国以来,学界对《论语·卫灵公》篇“有教无类”章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异解至少有十种之多。要而言之,归为四类观点:(一)教育不分阶级;(二)教育不分种类;(三)教育不分族类;(四)对于“民”实行军事训练,应按地域划分,而不分族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