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虽非跳舞厅,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云:臭哉此人。”这二篇则是借刘之体,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陋面。这种模仿因其形式早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而内容又直指时弊,所以常常让人在大赞痛快之余,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幽默与机智,折服于作者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名文《陋室铭》传世,因其格调美仑美奂,也因众人多喜欢诵读,于是多有仿其调而创制新“铭”者。据《民国世说》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仿《陋室铭》做《三希堂偶铭》一文,极有趣味,铭曰: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希》,无心慌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晚清佚名做《烟室铭》曰:室不在新,有烟则名;膏不在陈,有灰则灵。斯是烟室,惟吾瘾深。半缸黝焉黑,一灯荧然青。应酬有堂倌,把守…  相似文献   

3.
报不在大,有信则名;刊不在小,有用则灵。斯是《家长》,为吾笃信。谆谆施教育,润物细无声。恰似饮醒蝴,又如沐春风。可以美心灵,传真经。无嘈杂之乱耳,无费解之劳形。难得编辑部,登攀永不停。读者云:“何家毋有?”《家长》铭(仿刘禹锡《陋室铭》)@唐宝湘$江苏金凤集团宣教处!干部~~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期《中学语文》封三的《陋室铭》新编十四章,实为用一种名为“拟古”修辞手法写出来的“拟古”铭。这种拟《陋室铭》从前也有。最为有特色的是清代钱泳所写的《陋吏铭》。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叶以后,吏治朽坏,捐纳之风甚盛。当时,捐官者因盐场大使与七品知县职位相等,而无刑名钱谷之烦,故竞捐盐场大使。钱泳据此写《陋吏铭》,铭曰: “官不在高,有场则名。才不在深,有盐则灵。斯虽陋吏,惟利是馨。丝圆堆案白,色减入枰青。谈笑有场商,往来皆灶丁。无须调鹤琴,不离经。无刑钱之聒耳,有酒色之旁形。或借远公庐(署印官有借佛  相似文献   

5.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选取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陋室铭》。铭中有这样几个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语文教学中,这几个句子的修辞手法一直困扰着部分教师。在不能辨明正确答案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超级模仿秀     
价不在高,好吃则名;味不在美,节约则行。斯是陋餐,唯吾俭馨,白开水一瓶,三明治两块。谈笑有水果,往来无“白吃”,可以啃排骨、食香蕉。无汉堡之费钱,无吃蟹之劳形,同学曰:何陋之有?”陋餐铭(《陋室铭》之秋游午餐版)江苏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三(2)班胡钧︵根据刘德华︽忘情水︾进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有"三所小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陋室铭》、《雅舍》、《我的空中楼阁》。《陋室铭》自不必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已成千古传颂。《雅舍》与《我的空中楼阁》是现当代作品。两文可以对举,相得益彰,相映  相似文献   

8.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他不慕荣华、乐于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耿介不阿、操守高洁的品性。该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极富韵味。而今,有人套用其格式抒情言志,针砭时弊,鞭笞邪恶,诙谐有趣,颇具思想意境。现录14章如下。《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云:公仆精神! 《老年铭》位不在高,政通则名;权不在大,勤廉则灵。老骥伏枥,心寄雏风。两鬓霜尽染,未泯赤子情。谈笑有同辈,往来多宾朋。可以聊民情,磋学问;无会海之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八十一字,字字珠玑,令读者馨香扑鼻,以致后世之人纷纷仿作,生发新篇。现辑录几篇今人戏作,所叙之事,或褒或贬,读后如嚼橄榄,令人回味。 《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性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言文中入选了不少的应用文体,兹简述如下: 1.铭 起初是刻在器物、碑牌上用来警戒勉励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纪行的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铭的作用有二:一用于祝颂,二用于规戒。铭文一般都是四字句,而且多为用韵。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悟德馨”,即是四字句,“名”“灵”“馨”的韵母又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三册有刘禹锡的《陋室铭》。《陋室铭》是一篇铭志的作品,文章虽然只有八十一字,但其中有精辟的议论,有引人入胜的描写,有室之陋与德之馨的鲜明对比,加之韵语如丝竹之声,对仗工整,立意新颖,布局严谨,的确是一篇传咏千古的铭体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12.
周三的早晨,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八(6)班的教室里。同学们正齐声朗读《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声音整齐划一,十分和谐。站在讲台上的班主任赵老师也不由满意地点点头。而这时,突然闯进教室的许星星却大煞风景。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在报刊杂志及小说中多次读到以刘禹锡《陋室铭》为格律填写的“铭”文,这些“铭”文虽然都有些调侃的意味,具有喜剧的效果,但都对某种积弊深重的社会现象予以嘲弄。我们从中感知这些作者尽己之匹夫之责的赤诚之心,也说明了《陋室铭》一文强大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刘禹锡一生坎坎坷坷。进士及第后,既在朝中任职,又在地方和军中任过小官。这样丰富的经历使他对中唐藩镇的骄横、宦官的专权、朝政的腐败、人民的困苦都有所了解。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幼年时就得到江南著名诗僧“孺子可教”的赞誉。但他早年并不甘心当一个文人,而是希望在政…  相似文献   

14.
斋铭撷趣     
辛人 《教师博览》2004,(9):29-29
铭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用铭文置于书斋作为斋主自勉或自娱的称斋铭。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即属此类。在现代文人的书斋中,也多有用铭文者。现撷取两例,以飨读者。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为自己的书斋作《新陋室铭》自娱: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有唯物主义的快乐可寻。房间阴暗,更显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光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编写说明中指出:“力图为教师‘一桶水’增添新水。”此书确实也给教师增添了许多新水。可惜美中不足的是此书在品赏某些篇章时,溢美之词太多,有画蛇添足之嫌;在评论有的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时,谥恶太多,流俗于脸谱化、腔调化。对此,笔者不揣浅陋,择取几例,爰作异议,以博大方一笑。  一、故弄玄虚的点评《陋室铭》开头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书》评曰:“比喻起兴,以虚衬实。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这样的点评如果不是故弄玄虚,那就是对“兴”的理解有点模…  相似文献   

16.
“铭”,本是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字,后来演变成一种体。出自唐代名诗人刘禹锡之手的《陋室铭》,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古代众多铭中的佼佼,一千多年来,深受广大读的喜爱。惟其如此,后人多有刻意模仿其调,推陈出新之作,现采撷两则欣赏。  相似文献   

17.
一、出错错,自然是教师有意地在出错,当然这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如《陋室铭》的“铭”,板书时教师可以故意写成“名”;《孔乙  相似文献   

18.
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陋室铭》一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分析为类比,意即类比推理。笔者对此颇有疑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长廊     
“座右铭”的来历 “座右铭”是铭文的一种,《昭明文选》将它列入“铭”类,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将它列入“箴铭”类。箴铭类一般含有劝勉的意思,而且多用来警戒、劝勉自己,就文字的特点说,铭文一般都用韵文写成,言简意赅。以著名的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赏,表现出作者孤芳自赏,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情操,并以此勉励自己;就用韵来说,除最后一句“何陋之有”以外,其余全篇押韵。 我国有“座右铭”,始于东汉崔瑗,崔瑗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据《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  相似文献   

20.
赫伟 《下一代》2009,(12):19-19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镛的名篇《陋室铭》中的佳句。一千多年过去了,这两句话不仅仍在广泛流传,而且已经成为人们经常用的格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