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邪 《新闻世界》2006,(7):53-55
这里的电影都离不开爱情,这里的爱情都在电影中回放,在电影里,我们透视着爱情;在爱情里,我们阅尽了人生。十部经典影片,一场荡气回肠的情爱历程。从“寻找”到“心动”,漫长的“等待”,短暂的“缘份”,是该“珍惜”还是唏嘘?爱是“时间”?是“空间”?是“寂寞”是“责任”?还是“离别”之后的“重逢”?也许“爱”就是“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的藏书(摘自《新华文摘》1996年9期)盛曙丽我们读中学的孩子们在看什么书,又“藏”着一些什么书?我们的孩子他们在和谁对话?是席绢,还是金庸?是曹雪芹,还是德莱塞?是文化精品,还是地摊杂货?他们与书做了怎样的“朋友”?是“拿来主义”,还是“照盘...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5,(9):17-17
“主动防御”是目前网络安全领域谈论较多的话题,“主动防御”真的比“被动防御”好吗?好在哪里?从技术角度来说,还存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5.
早婚与晚婚     
心血来潮想学古筝。星期天,沿街“扫荡”琴行,给自己找个好老师。“谁学啊?你自己吗?”接待小姐问。“呵,小孩。”舌头在嘴里拐了个弯,实在不好意思装作大器晚成之人。“是吗?”小姐眼里分明满是疑问,你,有那么大的小孩?早婚?后妈?第一间琴行如是,第二间琴行如是,第三间仍如是。进进出出间,我走了一上午的腿反而越发轻快。  相似文献   

6.
堂属问答     
堂属问答有个用钱买官的官员,不懂官话,到任后,去拜访上级官员,上官问他,“贵县风土怎样?”捐官答道:“并没有大风,更少尘土。”问:“春花怎样?”答:“今春棉花二百八。”“绅粮怎样?”“我的身量能穿三尺六。”“百姓怎样?…“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  相似文献   

7.
游戏男友     
从上周起,我的男朋友猴子就频频追问我类似这样的问题:“黄巾之乱的结局是什么?”“文丑许褚孰牛?”“给我一张吕布投靠各大官僚路线图?”后来甚至发展到问我“何进是不是太监?最后被谁所灭?”“赤壁之战双方投入兵力比重多少?”一开始我以为他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立意推荐蔡东藩等一票通俗古文史家的书给他。观察了几天,愕然发现,原来他在玩一款叫《三国志》的游戏。秣马厉兵,喊打喊杀。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要去美国查档案 去美国查档案的想法,在我是由来已久了。 胡乔木在他的著名论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二十年“左”的错误?》中,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对外部压力的“过火”反应,是导致我们走向“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个论断是对的,那我们就不能不设法弄清,在1957年以后的20年时间里,外部世界给予我们的“压力”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大是小,是沉重还是轻微?特别是世界应该了解,所谓外来“压力”,其真实性到底怎样?而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敌人”的美国,曾经是我们感到严重“威胁”或“压力”的主要“来源”。因此,…  相似文献   

9.
执法者何以违法鲁驰1996年4月中旬,安徽省版权局接到一个举被电话,对在反复询问:“有人搞盗版,你们管不管?”处长夏光明回答:“当然管,你能不能说具体点?”对方说:“我说出来,你们敢不敢查?”夏处长觉得有点蹊跷:“我们是版权行政执法机关,怎么不敢查?...  相似文献   

10.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7,(8X):7-7
类型化网络文学成书市“救世主”?古籍书店还有生机吗?“潜规则”书籍,“热心读者”有多少?令人无语的图书广告语,“读史热”也充斥着“文学泡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学习雷锋活动开展40周年之际,有关雷锋的报道多起来了,传媒人好像形成共识似的:不报则已,一报就要新人耳目,而且最好是“首次披露”的“新点”。当然,作为大众传媒,如果不能披露“新点”,岂能有“看点”、“卖点”?问题是,雷锋被媒体报道40多年了,能有多少“新点”可供“首次披露”呢?不过,媒体自有其手段,前几年不就有人把雷锋的“女朋友”给“挖”出来报道了吗?最近,有个别媒体相继“首次披露”了雷锋戴手表、穿皮夹克等“新点”,不就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吗?然而,如果为“新点”而“挖掘”不止,也难免会出“…  相似文献   

12.
新闻节目“经营”初探周鸿铎新闻节目“经营”这个概念比较新,也是人们忌讳使用的概念,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新闻不是商品,这是由无产阶级新闻的性质决定的。那么,对于非商品性的新闻节目能否经营?如何经营?在新闻活动中的“经营”含义是什么?这些都是进行新闻...  相似文献   

13.
邓自强同志这篇《不妨釜底抽薪》的文章,提出了一个禁绝“有偿新闻”的有效措施和重大问题。是否行得通?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讨论。本刊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将辟专栏以供争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是否能排斥“企业新闻”?典型报道怎么办?当前改进经济报道应从何入手,是以加强宏观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深度报道为主,还是仍像过去搞计划经济那样以一厂一店式的报道为主?这后一类报道,除了被报道的单位职工外,在社会上究竟有多少读者?“企业新闻”(包括某些科技新闻)与“有偿新闻”是否有必然联系?究竟应怎样禁绝“有偿新闻”,减少或防止把“企业新闻”变成“有偿新闻”?……所有这些问题,均需要大家通过讨论,统一认识,深化经济新闻的改革。 来稿最好切口小,一事一议,把一个观点谈深谈透,切忌面面俱论或泛泛而论。  相似文献   

14.
索拉 《大观周刊》2006,(35):27-27
一早,才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放着一份精致的邀请函,上面对着装提出明确规定:正装!不禁一头雾水:“正装?晚礼服算正装吗?”“商务酒会?我该怎么搭配妆容和发型?”“如果对自己的五官,甚至体形不甚满意,怎样调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何谓“播音”?何谓“主持”?曾引起过学术界的长期争论。于是,在学术上形成了两个研究团体,即播音学研究会和主持人研究会,业务上也存在着两套评价标准.即“播音主持奖”、“金话筒奖”。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究竟是“播音员涵盖主持人”?还是“主持人取代播音员”?如果说.这两个问题只是逻辑判断问题,那么可能问题就出在播音主持这两个基本的概念上。播音是约定俗成的用语,而主持则由外来语引进。  相似文献   

16.
“闪光点”上找光源无情未必真豪杰“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艺是珠”。“闪光”的东西固然光彩夺目,但毕竟不等于“火”,也不都是真正的“光源”。这如同镜子可以闪光,冲亮可以发亮,但它们自身并没有燃烧。所以,抓典型不能不看“闪光点”,又决不能被“闪光点”所迷惑。托尔斯泰曾把诗歌比喻为“在人的灵魂里燃烧局一团火”,并说,“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一个令人感奋、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不也是“在人的灵魂里燃烧的一团火”吗?那么,这发热发光的“光源”在哪里?赖以燃烧的“能源”何在?常识告诉我们:“热”是“光”的…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认清“公共新闻”的内涵,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如何在坚持“民本取向”的前提下,将“民生新闻”提升至“公共新闻”?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向永东 《新闻窗》2005,(6):11-12
成就报道在党报报道中屡见不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总是习惯于用总结式的“老面孔”,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普遍存在“旧闻多”、“数据多”等现象。成就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常报常新?如何挖掘成就报道的“创新点”,寻找成就报道改革的突破口?我们一直在尝试。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5,(Z1)
人决定着期刊的一切文/陈德宝报刊是特殊的商品。人──生产商品,也消费商品、需要商品.从“需要原则”来论证,埃斯库罗斯说得好:“需要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我们是否倾听到这“需要”的呼声?我们在生产“垃圾”,还是在制造“商品”?我们,作为“商品”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20.
[你为什么不忏悔] 本年度,北大“才子”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文化圈内轰动。随后,有人炮制《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成为某种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流传开来。最常见的“文化审判”经常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调配而成。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