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性危机,女性主义哲学揭示出正是男性逻辑与现代性的合谋,造就出"破坏环境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深受父权逻辑影响的现代教育推波助澜,一直在培育"破坏环境的人".要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人性困境,人类社会需要重视女性特质和女性道德,培育"爱自然的人""关系中的人""多元丰富的人"和"拥有关怀能力的人".学校环境教育应从整体上转向造就人性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人的技术化生存,人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人的功能化、心智的钝化和生存状态的非历史化等方面。人性这一危机是由精神的智能化和自然的物质化所导致。技术的进步应受到价值理性的导引,以不戕害人性的健全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教育理论建构的根本起点。课程改革问题研究以人性为逻辑起点,通过"人性的冲突"视角进入现代性视域,探析出导致现代课程改革逻辑吊诡的原因。理性主义和主体认识论的合法化存在造成了启蒙理性的基本原理遭到批判与质疑,进而引发了现代性合法化的危机。基于对逻辑吊诡的原因阐释,我们需重新审视课程改革实践问题,反思课程改革中知识与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理性的知识观与教育过程观导致的教育功利化和对人的异化,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生命发展的现实危机。教育心理场中生命意识的缺失是使教育实际结果偏离其目标功能的重要原因,并由此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现场对“人”的感觉钝化。只有融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知”视角,在教学互动的心理场中回溯德性本源,恢复对生命的尊重,重塑教育中的人格精神,才能克服危机,提升教学中对人性的感觉敏锐性,从而实现当代教育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7.
铁凝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最引人深思的是关于人性探索的主题,她冷峻地剖析自我,探求生命本质,开启了女性自我批判、自我审视的时代。通过女性自身心灵世界的探密,批判女性自身弱点,对女性在现实中的地位和文化角色保持清醒的认识,深刻透视女性文化。审视人性弱点,揭橥灵魂丑恶;诠释两性世界,烛照现实命运;挖掘人性沉沦,警觉物化危机。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主义认识论转向与教育生活的知识化转型,引发教育对哲学的游离,并导致现代教育哲学的深层危机。社会生产对知识和知识人的单向度依赖下,知识取代人成为教育的核心主题,进而形成对教育中道德理性和人性的显性压抑。教育游离哲学的本质是教育与人的分离。知识本身没有改变社会运行的道德基础,人性完善仍是教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构建知识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石。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发展变化,教育与人的关系始终是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教育哲学的终极命题是思考教育何以为善,教育的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的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门严格科学的教育学建立在对完整的普遍的人性的探询与追求之上。这是教育学的存在本性。现代教育学的危机恰在于对完整的普遍人性的放逐、遗忘和解构,结果导致教育学作为科学的亏空与现代教育学的泛滥:人性的丧失与物性的充斥。重新审视教育学,贯注一种几何学精神与现象学原理,使教育学回到自身,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由于市场社会的非理性,导致人性私欲的恶性膨胀,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最终引发社会危机.不管是市场社会充分发达的美国社会,还是正在逐步进入市场社会的中国,都不能幸免.所有市场社会的非理性行为都是因为压抑、扭曲,或放纵人性任其无节制地膨胀蔓延造成的.在现代社会,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凡是人的诚信发生问题,都与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和效果有关.大学应该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在制约市场社会的非理性,避免引发重大社会危机方面起到更有效的调控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表征为物化的特征:学生是被物化的机器,教育因此走向“控制”和“训练”;学校被物化为生产人才的“加工厂”。成为没有独立主权的附属机构和官僚主义的牺牲品;物化的知识被缩小为科学知识,教育在追逐事实的过程中不再完整。教育要回归其育人的本真意义,从物化走向人化,就必须打破物性世界观,重建人性世界观,使学校成为激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王松岩 《考试周刊》2009,(45):240-240
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活动的一切变迁皆在人性之中,环境危机也是如此。环境危机正是人性的异化所致。人性的异化一方面表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表征为物化的特征:学生是被物化的机器,教育因此走向“控制”和“训练”;学校被物化为生产人才的“加工厂”。成为没有独立主权的附属机构和官僚主义的牺牲品;物化的知识被缩小为科学知识,教育在追逐事实的过程中不再完整。教育要回归其育人的本真意义,从物化走向人化,就必须打破物性世界观,重建人性世界观,使学校成为激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严格科学的教育学建立在对完整的普遍的人性的探询与追求之上.这是教育学的存在本性.现代教育学的危机恰在于对完整的普遍人性的放逐、遗忘和解构,结果导致教育学作为科学的亏空与现代教育学的泛滥:人性的丧失与物性的充斥.重新审视教育学,贯注一种几何学精神与现象学原理,使教育学回到自身,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6.
教育失败是影响教育生活质量和效率的常态事件。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性善论、性恶论、人性分层和阶段性理念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片面人性观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最具影响的普遍性和本体性原因。因此,要避免教育失败,就要克服对人性的片面化、简单性认识,以实践和复杂性理论看待人性,在具体和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理解、顺应或改造人性。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作为实体的人所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动物属性的总和。就语境而言,人性的概念逐渐从对自然和超自然(神性)的背离中转向对物化的反动,由此为教育的人文化增添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就结构而言,人性概念呈现出轻视身体方面、偏重心灵方面,且在心灵方面又逐渐从理性层面转向非理性层面的特征,给教育带来的是教育目的观的转换。就可塑性而言,人性概念具有某些不变的要素,但是这些要素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就基础而言,人性概念可以在生物进化的系列中加以阐释,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在学习或教育上的独特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以"政治人"作为人性基础,而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时代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由"政治人"转向"社会人"。人的社会性能够把人性的其他内容统一起来,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似乎时刻处于危机之中,而社会危机的本质是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正是人性的示现。社会危机是社会的常态,因为那是人性的常态映射。人性具有神圣、世俗与兽三性,在光荣年代,神圣性与世俗性得到极大的彰显。当下的中国社会,正是由于存在世俗性与兽性的猖獗,却为礼崩乐坏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而教育内在的迷人性和人性的本来也生动地展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的。对教育心理学诸学派不同人性观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明晰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发展趋势——整体人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