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它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木兰这一形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的形象千古流传,家喻户晓.本文试图从<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来具体阐述<木兰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杰出的代表作,诗歌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以忧衬乐,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既带有鲜明的民歌特色,又具有其创新之处;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我用谱曲演唱的形式教学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深觉这是教学古典诗歌的好教法. <木兰诗>是较长的古典叙事诗,也是一篇传统的既有知识价值又有思想价值的文情并茂的乐府民歌.它文字较多,事件曲折复杂,情节完整,跳跃性大,背诵困难.我根据父辈传唱此诗的曲调,在原有简单曲子的基础上,又新创了一部分曲调,用唱、演的方法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篇脍炙人口的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且产生了积极影响.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把诗歌和民歌有机融为一体,还塑造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完美形象,从古流传至今甚至到将来,我们学习研究这篇课文,应该重点放在文体和人物研究上.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之一,长时期以来一直受到较高的评价.人教社大纲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称"<孔雀东南飞>是保持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相似文献   

6.
<正>时间:2013年4月10日地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学生:大连红星海学校七年级六班开课:生齐读课文。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屏幕显示,全班齐读。)《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  相似文献   

7.
<正>《木兰诗》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气势雄浑,且易记易诵,这主要源于出色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一、结构整齐的对偶手法对偶的运用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也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能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民歌一开始就以对偶  相似文献   

8.
淳朴浑厚简劲粗犷——《木兰诗》的艺术美江苏冯为民《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9.
<正>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多次被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从教二十几年来,对这篇文章的教读已有很多次,每次教学都有很深的心得和体会,现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对已有的资料的考证,对涉及本文的几个问题表明我自己的观点。一、《木兰诗》的年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书下注解里提到《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如果把它定为北方的乐府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又名《木兰词》、《木兰歌》,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也收有此诗,这首诗大约产生在北朝后期.当时我国北方各民族正混战割据,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国家.北魏为同柔然族作战,在北边设镇御敌.频繁的战事、长期的战乱锻炼了人们的勇武性格.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了《木兰诗》这首杰出的民歌,出现了木兰这一千古流传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其中充满传奇色彩,一直引人入胜.首先是故事情节的奇特而充满着传奇色彩.其次是人物的战斗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再次是人物的奇美的思想性格充满着传奇色彩.<木兰诗>是传统的老教材,针对它具有传奇色彩的特点和学生好奇探胜的特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老教材教出新意.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融合南北文化的多种元素,演绎了一个极畜传奇色彩和深刻悲剧意蕴的普通民间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故事的传奇性与悲剧意蕴,决定了木兰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想化属性,及其旨在表现倡导以"仁孝"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儒学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正《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诗歌结构严谨,语言朴素自然,诗风刚健明快,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这首长篇叙事诗历经千百年来仍能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除了故事本身的传奇美、人物的形象美外,诗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修辞,"靓"了《木兰诗》。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这样的高雅文化为什么能够走向人民大众,一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还是贩夫走卒市井买浆者流,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这实在是一种奇迹.推本溯源,这与诗歌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密不可分.花木兰形象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文化的美学的符号.花木兰形象的文化美学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个形象是忠孝两全的道德高标;其次,是一个不让须眉的智慧和大勇的典范;再次,是一个刚柔相济的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同学们在学习了《木兰诗》之后,对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直率、朴素、刚健的风格和其中描绘的战争生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再和同学们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7.
对"觳觫"一词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其本义为抖动和颤抖,并从文献中爬梳出各种同源词,解决了(<孟子>、<木兰诗>等文献中有争议的训诂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同学们在学习了《木兰诗》之后,对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直率、朴素、刚健的风格和其中描绘的战争生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再和同学们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一直备受关注,对它的解读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笔者也不揣浅陋,从伦理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笔者认为,木兰在克服了诸多冲突之后,呈现为一个具有完美伦理色彩的女英雄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