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时候,要了解作家的性格、生平、时代背景,把作品内容、时代精神与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在语文教学中不算是个大问题,但它却是每个语文教师经常接触的问题,因而也不能等闲视之。鲁迅先生曾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是顾及作家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动态,这才较为确凿。”(《题未定草》)教材是前人写的,当今的中学生对作家的生活及其创作时代往往知之甚少,尤其对古代及外国作家及作品的了解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对时代背景和作者作些恰当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我们如果把“介绍”视为一种必不可少、必不可变的教学程式,不管作者风格、文章特征、学生实际,千篇一律地按解题、时代背  相似文献   

3.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近乎说梦的。这一通精辟宏论,是鲁迅一九三五年在《“题未定”草》中,针对当时学术理论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研究方法有感而发的。若依据这个观点,那么,我们今天在研究鲁迅本人及其著作时,就应将他的同时代人,特别是他生前知己好友所写的有关回忆和研究他的文章拿来作参考,力求达到“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论屈原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论著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科学的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局限性。鲁迅论作家作品,不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文艺评论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一) 鲁迅先生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在社会状态”中,“顾及全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二要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7.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较为确凿。”(鲁迅)  相似文献   

8.
文变染乎世情─—研究元代文章的一些想法郭预衡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最好了解历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以便于进行比较。研究一个作家,也要弄清这个作家生活的时代。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相似文献   

9.
严丽荣 《师道》2009,(10):26-27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鲁迅先生也说,倘要论文,须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一篇好的文章,常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之思”“文本之志”。  相似文献   

10.
许多时候,我们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若要论文,即对所读之诗文予以解说或评论,恐怕仍须“求甚解”才是。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定。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他所说的这两个“顾及”,则是我们对所读之诗文求得“甚解”的必经途径。遗憾的是,时下不少人在论文时,竟连“顾及全篇”也尚未做到,他们只感触于文章的局部甚或只言片语,便急忙忙想当然地对全文进行种种的吹嘘  相似文献   

11.
<正> 近些年来,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哲学界、美学界有很多同志在研究。不少同志认为:人的本质仅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它只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而不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们所以得出这个论点,主要是基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果我们联系马克思的有关著作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是既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同时也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来阐释人的本质问题的,这是他一贯的思想,并且在其后期成熟著作中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论文是不容易的。鲁迅就曾指出:要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全人,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才能较为确凿。评论作家那更是困难。贴阶级标签虽然简便,却是形而上学的,凭主观印象、个别材料和一些表象而匆忙下断语,结论难免是主观片面。只有深入考察作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全面研究作家的生平和所有作品,才有可能作出较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诗是“心灵的火焰”,从屈原到李白、杜甫……从郭沫若、闻一多到舒婷、海子……他们的诗无不蕴藏着伟大的抱负和高尚的情操,无不流淌着激越的思想和丰沛的情感。现代诗歌以特有的情感价值取向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广为传诵。我们阅读现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知人论世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相似文献   

14.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许多优秀诗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但他的词却没有诗那么出名。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陆词是全部陆游作品中的一部分,舍此不成“全篇”,不见“全人”。在这里,我想就他的词风,谈谈自己的看法。限于水平,很可能说不到点子上去,唯力求“知人论世”,力避“说梦”而已。 风格的形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就客观方面说,它与民族习惯、时代风气和文休  相似文献   

15.
鲁迅指出:“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认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近乎说梦的。”鲁迅的“三个顾及”论文思想,实际就是针对阅读的片面性而发的。这对改善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支离破碎的分析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认为“苏轼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杂’。……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其他文学史书及近年来的许多文章论著均重复这一观点。其实,如果我们从微观角度深入一些,“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题未定草》),就会发现苏轼思想并非是“杂烩”一锅,而是有变化的。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指出:“被论客赞赏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他为此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以上均见《题未定草》)。细细咀嚼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客观和全面地评价陶渊明,还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即对陶渊明思想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入选课本的文章有些经过了删改,如《故乡》,编者选取了“寓有诗意”的后半部分,而删去了“我”在北平看戏的两次经历。原文中鲁迅将过去与现在对比,更突出自己对美好童年的无限依恋。所以,鲁迅先生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我与地坛》全篇七节中,所写的人除母亲外,还描写了一群常来地坛的人,如一对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相依来…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论者都以“舍生取义”当作本章的中心论点或主旨,实际上《鱼我所欲也》章根本不是一般的不痛不痒的泛泛的道德说教,相反,它确乎是一篇锋芒毕露的匕首投枪式的声讨檄文。鲁迅先生说:“倘要论之,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分析古人的论著更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20.
一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椿公案为人们所熟知。当时有人作文论及陶渊明,认为他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浑身是‘静穆’”。鲁迅先生对此表示异议,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以陶诗《述酒》、《读山海经》等证明陶渊明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为后人经常引用的著名论断:“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 从某种意义上说,《咏荆轲》这首诗的重要性便在于,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淡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