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清  李玲 《新闻通讯》2013,(10):31-32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来的,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意识、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因素,其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和道德规范等。本文将此概念延伸为“软实力”不仅存在于国与国的关系场域,更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能广泛而深刻地触动受众的灵魂,并促进电视与意识形态互动,促使电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建构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内容生产与播出机构通过一系列电视剧、新闻报道、专题片、纪录片和娱乐节目,以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要义在于,创作者要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之间建构一种“相关性”,使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感同身受的影像体验。《亮剑》、《任长霞》等主旋律电视剧为意识形态世俗化开辟了路径:人物形象塑造的平民化,意识形态叙事的当下化。而《红粉》则从题材的把握入手,围绕“改造”这一意识形态母题,沿两条线索展开叙事,渲染出一个关于“爱”的动人故事。显然,在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路径选择上,《红粉》为以后的电视剧创作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文化从“文化边缘”进入“文化主打”的角色,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对当代文化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日渐凸显。理性地清理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辨析其意识形态的功能取向,探寻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意识形态建构方式,是网络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4.
潘捷 《今传媒》2024,(3):9-12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网络文学视角,研究网络文学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的表现,提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合适载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匹配良好形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消化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筑牢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产业价值链建构是电视剧产业各环节分工深化发展的结果,是电视剧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及上、中、下游贯通所形成的价值增值。本文主要从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涵义解析入手,探讨产业价值链逐步建构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动力关系,认为产业价值链建构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驱动因素,也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已成为其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被持续关注的关键问题。文章将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拆解为“解读”与“塑造”两个层面:首先,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可以被看作是其出版活动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解读”。其次,主题出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说是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再生产过程,即主题出版在个体意识与社会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由此形成了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最后,为提升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从政策、价值和意蕴三个层面入手,提出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视通过声画符号系统进行意义生产,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建构和传播.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视为一个表意过程,其呈现、表达、传播往往通过“文本”来实现,电视新闻文本的意识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电视如何形成大众的统一认知来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和强大的影响力.承载着对观众的审美教育功能.但是.这一功能在实际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实现.原因之一是某些电视剧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美化”.在无形之中不是呼唤真、善、美.而是为假、恶、丑辩护。这不利于体现电视剧的审美价值.也违背了电视剧的美育功能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新主流电视剧重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或群体英雄的人物建构,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与重塑。新主流电视剧《人世间》完成了中国主流叙事的创新性表达。本文将借以此剧从新主流电视剧的生成语境、外部表征与时代价值来探寻其现实主义的浪漫化表达。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要求电视的叙事、主题和视听语言等复合策略能够支持并维护显在的意识形态价值信息,电视媒体是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心.电视作为一个共享的视听共同体,既要提供参与到民族共同体中的文化模式,也要实现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电视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在推进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实践进程中,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黛 《中国编辑》2022,(2):82-85,91
民族题材电视剧扮演着构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在形塑民族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想象和建构作用.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影响力的逐渐攀升,民族题材电视剧无论在内容创作还是传播技术方面都不应再拘泥于老生常谈的传统叙事模式和单一的传播技术手段.本文基于改革开放至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题材电视剧中...  相似文献   

12.
史诗化风格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作品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并且已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史诗化风格电视剧所特有的长篇历史编年体的宏大叙事结构,及其宏观的全局展示与微观的生活细节刻画相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统一、当代视野与历史视野相融合的叙事方式,对建构史诗化风格电视剧所特有的雄浑博大、崇高壮美的审美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快感指的是一种愉快或舒服的感觉.作为生命体的人的本能,快感对于电视剧创作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产品,既符合市场化运作中的一般商品属性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比起来,快感生产将意义的建构浓缩在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之中,是电视剧在意义建构上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景观。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权威地位的官方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越轨行为和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强势管理和大力控制 ,以启蒙为传统、以高雅艺术为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劣质产品和病态思想理论及其颠覆性所进行的严肃批判和扼制 ,都有益于电视剧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 ,不能说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反市场化”。虚构当今“中国主流电视剧”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 ,或者“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神话 ,正是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盲目乐观的表现。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 ,并且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商品化的评价难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利民 《编辑学报》2011,23(6):473-475
针对目前学术期刊商品化的热议话题,从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出发,指出了学术期刊商品化过程中存在的价值评价难题:学术期刊承载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目前无法进行量化;科研成果的价值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对它的评价永远都不能达到即时性;脑力劳动具有复杂性,使得它所创造的价值无法用简单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估算。这些评价难题是目前制约学术期刊商品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方面,党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尤其是在做大做强网上正面舆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为主流意识形态守阵地、拓疆土、壮筋骨方面,党刊更应挺身而出、主动担当,发挥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岳岭 《中国出版》2012,(2):41-43
高校学报作为传播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作为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平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桥梁,是宣传、传播先进文化和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学报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增强社会责任感,把重视政治意识、注重舆论导向的引导、发挥思想舆论阵地的作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来抓。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高校学报担当了政治舆论导向、学术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导向功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发挥正确政治舆论导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亮 《新闻爱好者》2011,(22):112-113
消费过程中,语言符号借助形体摹状、语音相似、语义变化等方式,形成新的符号,并且在大众传媒推波助澜的作用下迅速转化成为全民消费符号。这一转化过程凸显了符号的任意性,体现了语言形态的建构性、复杂性,反映了消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媒介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与历史叙事--对电视剧《太平天国》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现代传播》2002,(6):68-70
本文试图清理电视剧《太平天国》在历史叙事中蕴涵的现时文化的诸多矛盾 ,探讨无法抗拒的全球化文化逻辑对当代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影响。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 ,检讨中国电视剧建构的历史叙事进行艺术创造的可能性和方向 ,以及对保存中国文化传统和影视文化独立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亮 《新闻爱好者》2011,(11):112-113
消费过程中,语言符号借助形体摹状、语音相似、语义变化等方式,形成新的符号,并且在大众传媒推波助澜的作用下迅速转化成为全民消费符号。这一转化过程凸显了符号的任意性,体现了语言形态的建构性、复杂性,反映了消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媒介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