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宇辉 《东南传播》2023,(12):110-1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会面临着虚假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推进事实核查新闻,扮演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角色。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具体包含“编辑事实核查”“新闻真相调查”“事实核查新闻”三类实践模式。网络化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当前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逐渐陷于困境,发力阻碍及实效存在不足,建议大力发展事实核查新闻,开发高效的应对机制或平台,构筑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基础,以网民路线为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2.
徐雅琪 《视听》2023,(5):29-32
哲学领域的真相观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康德提出的“合理性”颠覆了基础主义时代秉持的真理符合论,真相观就此进入相对主义时代。现代哲学家与新闻学者注意到语境、建构性对于真相观的影响,客观性作为人们争取还原本质之真的一种策略性仪式逐渐确立。新闻业界对于“后真相”的警惕本质上是情感转向挑战真相观传统的焦虑型反应,媒介技术迭代、新闻生产进一步液化等确实催化了种种乱象,但“后真相”并未颠覆新闻业根基,其本质在于无共识以及信任走向异化。由此来说,中国新闻业面对的挑战是结构性的,事实核查无法解决经由时代棱镜折射而放大的体制机制缺陷。  相似文献   

3.
后真相时代,事实核查新闻在全球兴起。本文立足中国情境,介绍了新新闻生态系统中专业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社群媒体等四类事实核查新闻行动者的生产、分发与实践逻辑,进而探讨事实核查新闻多元行动实践对数字新闻环境下新闻真实观的影响。文章认为,我国事实核查新闻实践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有机新闻真实观,多元行动主体共同参与新闻真实的形成,努力实现“报道真实”。在此基础上,事实核查新闻实践要增强新闻透明性,优化事实核查新闻的呈现形态,提升传播主体的公信力与声誉,促成“收受真实”乃至“全程真实”。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2,(2)
事实核查作为媒体等机构应对虚假信息,保障真相的某种重要手段,似乎阶段性上升为热点话题。本研究以RMIT ABC Fact Check这一澳洲目前规模最大、运营时间最长的事实核查机构为解剖对象,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补充了稀缺的"双公共机构"事实核查案例,另一方面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哲学意涵,厘清了事实核查与真相的关联,为当下特定国际政治背景下理解事实核查提供了新实用主义这一理论视角,并对新闻真实研究做了有益补充。研究发现,新实用主义视阈下,事实核查机构搁置真相是什么的理论性探讨,从更具可操作性的事实入手进行核查;强调真相的主体间性而非简单的客观性;突出语境和对象在真相认知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受众开展透明的对话而非"客观"形成有关真相的共识。此外,"正当理由"在框定核查边界、选取核查言论中意义重大。事实核查提供的真相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发挥着民主监督和服务公众决策的现实作用。除了提供具体言论的核查结果,事实核查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助推培育批判性思维和务实、谦逊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9):15-20
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具有了新的传播特性。作为一家带有新闻属性的技术公司,Facebook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并与专业的事实核查机构合作,治理平台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推动着平台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美国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泛滥的现状及原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Facebook治理虚假新闻的创新举措,在对Facebook虚假新闻治理进行反思后,最后提出了Facebook对中国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吴瑛  徐昊东 《新闻界》2023,(3):26-38+96
事实核查与新闻业的融合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救与复兴。事实核查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认知“遥远的他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特有角色。本文以西方涉华核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Snopes、Politifact和AFP Factcheck,对其近6年来的涉华国际新闻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西方核查机构在专业主义规范和事实核查流程下报道国际新闻,试图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认知中国的平台。但是,西方机构的核查机制和流程重新固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表现在报道主题选择、新闻再编辑、新闻再传播等环节上无法跳出“东方主义”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总体上,西方事实核查机构受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激荡,在试图接近真实中国的同时,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再隔离,它们也将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新变量。  相似文献   

7.
自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确定为年度词汇以后,国内外多个学术领域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但是,后真相的产生和变化始终依附于西方的政治文化环境,在我国的语境中进一步讨论时不能完全挪用。本文梳理国内对后真相的探讨,从内涵和成因两个角度审视中国语境中的后真相,并提出新闻业应该如何应对。媒介信任的缺失和舆论场乱象被视为后真相在我国的突出表现,而技术归因则是最常见的解释路径。本文认为,应当正视后真相的危机背后蕴含的启示,通过构建信任真实,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事实核查的方式,打破后真相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事实核查是全球新闻业用以应对数字化浪潮冲击所尝试的新闻创新项目之一。有别于欧美国家通常由专业新闻机构或人员从事事实核查,由平台发起、用户参与的信息纠偏成为我国本土的一种核查创新。本研究通过一项三因素混合设计在线实验(N=508),检验了不同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组合作用于真假新闻核查时,对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新闻真实性判断和转发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触事实核查能够显著降低人们对假新闻误以为真的判断,同时提升他们对真新闻的准确度感知。其中,新闻机构和专业人员完成的“识真”式事实核查具有尤为显著的正面效果;相反,两者在“辨伪”式事实核查中未显示出有别于辟谣平台和网络用户的影响效果。文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事实核查创新实践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将其纳入我国当下的虚假信息治理等问题做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杨昉 《新闻前哨》2022,(8):37-38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导方式,新闻信息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均加速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的地位受到冲击,新闻媒体行业呈现传播群落化特征,事实核查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性,但单纯依赖其作用并无法改变大的格局,而是需要以新闻媒体主体出发,在新闻生产中谨慎查验事实与寻求真相,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后真相"引发的伦理问题越发严峻。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媒介审判等关乎媒介伦理的问题一再出现,挑战公众的神经和政府部门的能力。本文试通过后真相的现实背景,归纳后真相时代新闻事件传播的特征,以期寻求更加完善的传播方式,为后续新闻工作者以及政府机构解决舆情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郑晓迪 《编辑之友》2018,(1):108-112
新闻的前提是真实,为保证新闻的客观性,有必要对新闻进行事实核查.新闻事实核查是指运用多种方式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在西方新闻史上已经存在近百年的历史.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旧的事实核查手段辨别虚假新闻的难度增大,新闻事实核查的检测和鉴别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介绍西方新闻事实核查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对我国当前网络欺骗性新闻的辨别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我国当前网络新闻中存在的新闻失真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科学隐喻的解构与建构出发,分析“后真相”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诸多问题,发现在情感重于事实的“后真相”时代,传播者对科学隐喻不加解构或解构不正确,极易造成传播内容信息失真,原本简单的科学问题会被不断误读。传统科普出版能够为公众理解科学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提供科学事实文本,是科学传播的源头和基础。从重“信”轻“知”到“知”“信”并重的变革,将会使传统科普出版浴火重生,进而破解“后真相”时代下科普出版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马晓彦 《编辑之友》2017,(10):38-42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让“事实核查新闻”大放异彩.它表明了“事实核查”已由一项传统的新闻行业规范转化为一种新型独立的新闻类型.什么是事实核查新闻?它的出现反映了事实核查在新传播生态下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事实核查在我国新闻业的应用又有何意义?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沫潇 《青年记者》2023,(23):23-25
不同的制度环境、历史阶段和媒介体制等因素均会影响事实核查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在欧美主导的西方语境下,事实核查机构主要通过核查公众人物的言论来监督公共权力;而在中国,事实核查的内容更加广泛,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疑点信息和争议事件的求证来回应民众关切,化解不安因素,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形象。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深度调查性辟谣栏目“求证”的分析,发现中国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讲求证据”“坚守立场”“注重实效”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敬  万光明 《东南传播》2015,(8):169-171
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闻信息呈现多元化、多渠道传播,新闻真实性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通过结合当前新闻案例,探究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虚假新闻存在的现实原因以及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真实性需坚守的原则提出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6.
任孟山  王琳 《中国编辑》2023,(11):77-83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受众有机会通过短视频参与新闻生产。短视频技术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识鸿沟,让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并理解信息;也赋予了受众“可见性”的权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但受众生产与传播的新闻短视频也存在模糊新闻公共属性、加剧后真相风险、信息侵权和信息虚假等问题。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短视频平台、受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规范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从赋权到规约,形成良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7.
施畅  张国威 《青年记者》2022,(15):16-19
近年来,全球新闻游戏围绕后真相时代的事实核查、全球疫情下的健康传播以及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议题设置。在创新表达方面,新闻游戏主体日益多元化,互动叙事趋于成熟并尝试模拟现实世界的运行机制。全球新闻游戏的创新经验同时为我国新闻游戏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因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再加上网络传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正在受到严峻挑战,相关的工作者需要以客观平和的心态面对这种变化,积极谋求传统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本文基于这种考虑,以媒介融合作为集中切入点,探讨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张捧  陈淼 《编辑学刊》2021,(6):30-34
后真相语境下,受众往往从情感出发,对所关注的新闻进行情感宣泄和表达.由于新媒体的话语赋权给了受众更为自由的发言权和传播权,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变,网络新闻编辑审核新闻信息缺乏甄别和多维分析意识等原因,导致了模糊性新闻、拼凑性新闻、煽惰性新闻等异化现象层出不穷.网络新闻编辑防范新闻异化需要强化意识,坚守新闻真实原则,提高媒介素养,转换自身角色,关注受众情感,做好引导工作,提升把关能力.  相似文献   

20.
科技的蓬勃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但与此同时也为虚假新闻的生存提供了“温床”。选取2003—2020年《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189条虚假新闻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互联网语境下虚假新闻在生产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分析了现有规制体系对当前问题的“不适”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