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君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一直得到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的格外强调。虽然自党锢之祸后,士人心中的忠君观念开始动摇,但是西晋以前,士大夫们依然恪守着“忠君”观念,即使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忠君观念亦影响深远。而西晋以降,忠臣寥寥,弑君篡位者更是层出不穷。若以忠君观念的变化为解释问题的切入点,魏晋之际的“淮南三叛”,则是导致忠君观念进一步淡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传统社会的诸多乐器中 ,唯有琴“不入歌舞之场”,“不杂丝竹拌内”,仅限于文化人中流行 ,是士大夫身份的重要标记 ,而汉晋之际则是琴与士人之关系结合最为密切的阶段。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发掘琴的文化底蕴 ,探讨汉晋之际士人与琴性命相托之关系 ,揭示其人琴合一所凝聚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文治总是与官方修史事业联系在一起,清高宗乾隆充分发挥史馆修史的政治功能,通过修纂史书、阐释历史来配合现实统治,达到转移人心、扶植纲常的目的。他设馆编纂《历代通鉴辑览》,宣扬自己的历史观念,借历史事实驳斥“夷夏大防”的正统理论,既确立南明的正统地位,又论证清朝承继天统,通过标榜“大中至正”之道,实现敦化风气、服务现实的目的。他谕令史馆编纂《胜朝殉节诸臣录》、《贰臣传》,通过褒奖明末殉节之士,贬斥降清失义之臣,倡导忠义,风励臣节,借助明末清初历史来阐发自己的君臣关系论,适时转换道德角色,重新审论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和人物,并作出符合清廷根本利益的理论解释,巧妙地把历史与现实统治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宋元变革社会转型在南宋开启,士人流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势态。较之走出乡里,向上流动,士人更注重在地方上的横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犹如作用于政治场的士论,地域社会的乡评,对士人、士大夫的名誉、地位乃至家族利益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乡评的性质为何?谁握有乡评的话语权?乡评的影响是否仅仅局限于乡里?透过南宋中期宰相周必大的乡评书写,可以获得清晰的具现。从而可以进一步捕捉到的是,作为明清时代乡绅的前身南宋士人、士大夫在地域社会建构活动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南明文学作为明清之际民族思潮的主要载体和明末文学的苍凉暮鼓与清初文学的中坚,在三百多年来的民族精神传承和文学演进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明文学文献的传播在其中发挥了薪火接力的基础作用,其中首先有必要考察的,是南明暨遗民文学家生存于世的南明至清康熙中后期约六十年的当代自由传播。这可以从明治和清领、一般刻写和研究等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时局和世局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士人人格的普遍特征是知识分子有着特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李二曲的人格特质——自立、自强、自省、自尊,形成了独特的“二曲精神”,令后人敬仰。明清之际士人人格特质是明清文化繁荣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的士大夫,在“理财”方面素有偏见。尽管有明一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士人的“经济思想”仍表现出相当大的惰性。本文在设定时段(明清之际)讨论士人与“财计”有关的言论与实践,意在分析他们间思想取向的异同,应对危局、困局的诸种姿态,他们与财计有关的知识状况,及这种状况改变的征兆。  相似文献   

8.
明清交替之际,容美土司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利益,不断转向,寻求新的强大的依靠对象。前期出于对明代忠君和感恩,选择了与新建的南明政权合作。后期随着清军入关,加之与农民军势力的交恶,容美土司与南明政权的合作关系破裂,归顺了清朝。  相似文献   

9.
北宋党争在士人词中的表现没有诗、文那么明显,但也是审视北宋词文学发展、士人词风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因素。北宋党争大致分为三个演进阶段。仁宗朝党争初起,士大夫的染指使词摆脱了晚唐以来的艳情遗风,士人词走向抒写个人性情的雅化道路;神宗朝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党争愈发激烈,苏轼词记录个人心路历程,有诗化的自传倾向,开士大夫词的新风;哲宗朝党争激化,卷入政治漩涡的士人在党争、文祸的双重压力面前,常借词之深幽隐约抒发颇具个性的士人胸怀。党争促使士人词风实现了抒写个人性情的重要变化,也促使士大夫词最终走向"自是一家"的正统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沧州基层学术社团发展迅速。明代沧州士人以弘扬理学为己任,重视理学的理论建设,士人结社的学术意味浓厚。明清之际沧州士人结社的学术性发生了明显的政治转向。从清乾隆统治时期开始,沧州社团的政治性慢慢向社会文化意义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王忠孝是南明福建抗清斗争的重要遗臣,其晚年追随郑经东渡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文教发展。《王忠孝公集》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明末迁台遗民文人别集之一,它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提供了有关南明福建抗清政权的重要史料,同时又是遗民文人个人生活及情感经历的真实记述。因此,基于《王忠孝公集》对王忠孝的政治作为及生命情怀的细致考察,既可以展现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政治生态及情感变化,又可以为相关的南明文学、台湾文学研究提供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热衷于写“落花”组诗,反映出一股“疏离”心理潜流在滋长。明代唐寅等人吟咏落花,以散漫自纵的生活态度疏离士大夫主群体;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吟咏落花,以飘零自守的精神气节疏离当朝统治者;清中叶袁枚吟咏落花,以洒脱自适的生活观念疏离主流价值取向;晚清龚自珍吟咏落花,以激愤和前瞻的姿态疏离主流社会。从这种疏离主流的心态可以感受到明清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  相似文献   

13.
论“三君”     
东汉桓灵之际,窦武、刘淑和陈蕃被天下士人尊称为“三君”。在三君中,“不畏强御”陈蕃是清流派士大夫官僚的代表,是党人集团的政治领袖;窦武则以外戚的身份成为政治权力的靠山;宗室刘淑则为党人集团精神信仰的依托。以“三君”为领袖的党人集团的形成,是延嘉二年以后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在皇权已经异化,不能代表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情况下,以“三君”为代表的党人集团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建构自己的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以维护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说党人集团的政治权威在皇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话,那么他们所建构的道德权威却远远地超过了皇权,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不论它们各自的细节是多么的不同,但它们的主体构架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继承了元杂剧所开创的爱情故事传统,配以传统的士大夫心理,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的格局。这种格局一方面是明清之际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繁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它们窒息的重要原因。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令人倒胃口的“公式化”。为什么这样单一格局的才子佳人小说会在明清之际连篇累牍地从作家的笔下抛出问世?也为什么会被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绅士即是其中一个特定的等级阶层的称谓。   “绅”,本是表示等级身份的一种服饰,指的是古代士大夫束在外衣上的大带,“古之仕者,重绅插笏 (音互)。”由绅的含义引申为“束绅之士”,简称为“绅士”。并进而特指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士大夫阶层。但古代士大夫仅指当官的读书人。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谋取功名的读书人不断增多,很多人虽然取得功名身份,却不能为官。所以,人们就把那些不曾为官的科举士子统称为“士”。当时,绅与士有着本质的区别。到了近代,这种区别逐渐消除,无论当官…  相似文献   

16.
作为“性灵三家”之一的赵翼,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史学家。其诗歌成就除了性灵之作令人欣赏之外,其“黍离情怀”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该文就赵翼及其诗歌创作的“黍离情怀”作简要论述,并由此发现明清之际世风环境影响下士人心态之一角,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明清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士大夫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士大夫册封琉球,精心培养琉球来华之留学生,并在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中各抒己见,商议对策等。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的交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与琉球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明清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8.
“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出现并作用于中国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士”在先秦是“游士”,在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这种变化,除了有大一统政局建立的客观原因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主观原因,即一种全新的生命理念、全新的精神风貌注入先秦士人风气的体内,从而基本上影响了秦汉以后的士人风气,变革了秦汉以后的士人风貌,而屈原正是这种士风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统的“四民”格局出现了变化。“弃儒就商”、“亦士亦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向,促成这种转化的还有士人观念的转变和商人自我意识的提高等。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近代士商结构错动的第一步,具有近代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待访”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并据此认为其有失士人气节。其实,黄宗羲于明清鼎革之际,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一书,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黄宗羲在书中自道“如箕子之见访”,其真实意图是要寻找与他志同道合、追求“天下为公”理想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