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兵车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一定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准确把握,对理解《兵车行》涉及的人物关系至关重要。“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对诗中显示人物关系的这4句诗,历来的解释是:“过者”“长者”均指诗人,“行人”“役夫”均指军士;《兵车行》后半部分的问答之辞,便是在诗人杜甫和被征军士之间展开的。研读诗歌文本,这种传统的理解,显然存在诸多破绽。“过者”是诗人杜甫的“自称”吗?“行人”身份是清楚的———“弓箭各在腰”的军士。“过者”的字面意义是:途经咸阳桥的人。…  相似文献   

2.
《兵车行》是歌行体诗歌,自拟新题,选择社会实事入诗,主旨为批判最高统治者以一己之私给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后果,这在当时是创举。“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胡适高度评价《兵车行》。  相似文献   

3.
面对杜甫的诗歌,我们大多想到的是让学生体味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几千年来忧国忧民的诗人、诗歌太多了,为什么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感人至深?作为叙事诗的《兵车行》被选人教材,肯定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方。通过学习《兵车行》,学生应该达到什么目标?或者说,从《兵车行》中应该读出些什么来呢?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兵车行》,以其悲壮的场景、悲惨的自诉等情景将诗中那冲天的悲愤、动地的悲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一、悲壮的场景《兵车行》一开始就以浓墨重彩铺染的雄  相似文献   

5.
娄玉玮 《学语文》2007,(1):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选编了杜甫的诗歌名篇《兵车行》。《兵车行》确是描写战争的名篇,诗歌融感情于描写和叙述之中,展现出士卒被迫出征,亲人拦道哭阻的惨绝人寰的场面,揭示出连年战争造成的严重灾难:前方死亡惨重.边庭白骨遍地;后方田园荒芜,人心凄苦异常。在描写和叙述客观事物当中,树起了诗人自身忧心如焚的形象,深含着诗人反对穷兵黩武、同情苦难人民的强烈感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思想。如果在讲授这一课,我们到此即止,就诗论诗,也未尝不可,但很容易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是反对战争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兵车行》分别是这两位诗人的代表作,这两首诗虽同属乐府诗,而且两首诗又都抒写了作者对唐王朝某些政冶措施的不满,属于述怀诗,但两诗在风格上却完全相异。第一,在体裁上,《行路难》属旧乐府,而《兵车行》属于新乐府。《行路难》为拟古题,即沿用“行路难”旧题(属乐府诗中“杂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中的独特的对比艺术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比之中运用对比;一是显性的叙述中包含着隐性的对比。《项脊轩志》中的对比的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对比之中运用对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项脊轩志》中的独特的对比艺术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比之中运用对比;一是显性的叙述中包含着隐性的对比。《项脊轩志》中的对比的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对比之中运用对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西游记》中,贪食是猪八戒最显眼的毛病之一,他有着浓浓的食物情结.猪八戒离不开食物,食物也影响了其命运.猪八戒的这种食物情结不仅出于他的天性,也是他强烈的性饥渴的隐性显现,更表现了他对红尘生活的极端眷恋。  相似文献   

10.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诗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啊!它正是“诗圣”杜甫融入了自己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后,蘸着泪水写成的千古名篇《兵车行》!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兵车行》是一首谴责非正义战争的诗,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句凝练深刻,其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两句尤其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2.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执教者匠心独运、精当巧妙的提问。好的课堂提问.应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从而短时高效地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笔者在授课杜甫名作《兵车行》时,就课堂提问艺术作了些探索,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行本是古代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但杜甫学习并发展了乐府民歌的形式,没有沿用旧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拟了《兵车行》这个题目。蔡宽夫对此高度赞扬说:“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评注》卷二)  相似文献   

14.
陈友宝 《学语文》2014,(5):21-22
诗歌教学的本体是什么?以三次教学《兵车行》为例说说自己在认识与实践上的递进。 2003年教学《兵车行》:体会诗歌语言的简约。早几年读张晓风散文《诗课》,让学生说说郑板桥的一副对子——"花开花落僧富贵,云去云来客往还",什么意思呢?学生理解为:"花开了,花落了,僧人有时候有钱,有时候又穷了,云来了,云去了,客人有时候来,有时候又走了。"简略的中国韵文,已经简略得学生读不懂了。  相似文献   

15.
夏俊芳 《学语文》2002,(5):13-13
“艺术是诉诸感性领悟的”(黑格尔语)。杜甫的《兵车行》对画面的描摹刻画,不能不说是诗中值得玩味的一个亮点,也是作者在构思上独具匠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通过记进行隐性采访,有利于保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新闻宣传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但在法律框架内,隐性采访既有空间也有禁区,新闻工作要十分谨慎地把握采访尺度,一,不经新闻机构的特别批准,记不得自行实施;二.应当遵守《国家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保密法规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不得以引诱犯罪为手段,不得干预和影响司法审判。三,隐性采访所使用的手段,仅限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应遵守保护公民,法人人格权的规定,不得以侵害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7.
一、古汉语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兵车行》这首唐诗,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积累的古汉语词汇,下面按照单音节的实词、虚词,双音节的实词(与今义不同)及其他词汇的顺序展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唐诗取材十分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李白描写自然风光的《蜀道难》,也有孟浩然展示田园风情且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过故人庄》,还有杜甫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兵车行》和白居易描写君王悲剧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批判手法,林林总总,可以说应有尽有!  相似文献   

19.
沈锋 《教学月刊》2011,(10):6-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逐步被教师所接受.而穿着探究外衣的物理科学方法,却在探究过程中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要求“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相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科学方法具有内隐性.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教材《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之"行"未注音,笔者以为应读háng。"行(háng)"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每行二十五人。"行"这种意义曾长期使用,如:"郑伯使卒出,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左传.隐公十一年》)"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国语.吴语》)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杜甫《兵车行》一诗中有"行人但云点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