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教材大部分以政治为主.过于远离学生生活.改革后的现在使用的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荔枝》、《在家里》、《放风筝》等,都是生活中的教材。很明显,教材内涵体现了尊重生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使学生学起来不陌生。好像就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事情。事物一样.学起来兴趣盎然。编者的意图也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领会课文潜在意义.更好地引导学生爱生活.懂生活.才能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2.
如今中学语文教材中.曹禺的作品只剩下了一篇——《雷雨》第二幕的节选,而且放在第六册。即高三下学期。由于高考不考戏剧,有些学校便干脆不教这一课.即便教了.又由于学生乃至教师对话剧已经颇为陌生.很难抓住曹禺剧作的特征和神韵.给学生们留下了遗憾。  相似文献   

3.
刘一 《教师博览》2010,(7):45-45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法国作家阿尔方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这篇作品因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而被人们熟知。不过法国中学教材并没有选入《最后一课》,只有很少法国人知道都德写有《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法国中学也没有要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对于著名作家老舍的名字,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他的作品,如《草原》、《济南的冬天》、《养花》、《猫》等。这些文章,很多同学早就可以背诵了。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笔名。为什么叫庆春呢?老舍是腊月二十三日生的,有庆  相似文献   

5.
臧芳 《语文知识》2014,(11):65-66
在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历经教材的多次改版,仍然保留了下来,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中的《背影》《苏州园林》《白杨礼赞》《活板》《孔乙己》《变色龙》等。这些文本,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是课文中的精品、经典。面对经典文本,再次教学时,部分教师的思维已有了定势,往往以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以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左右解读,不能通过对文本的再度研读,发现熟悉中的“陌生”因素,设计“陌生”问题,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7.
张波 《中学文科》2009,(12):45-45
高中课程改革的帷幕已从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多个省区徐徐拉开,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崭新的教材体系,课改区的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新课改背景下对历史教材的处理。 一、充分认识《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的关系 课改前的教材与《教学大纲》从体例到内容基本一致,导致许多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基本不参考《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8.
姜凤茹 《辅导员》2011,(24):60-60
本文主要就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诗歌单元.谈一下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感悟。第二单元选人了《诗经》中的《氓》《采薇》和屈原的《离骚》等,对于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文章.有很大难度。第j单元选人了《兰亭集序》《赤壁赋》并要求全篇背诵.对于语感比较差的学生来讲.朗读、背诵也存在困难。所以.我常和同学们说:如果背诵这一关你过了.就会一路好走了。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相似文献   

10.
《史记》、《传记》、《写作》均属选修课.遵循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理念。而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爱好.努力使选修课发挥其提高和拓展能力的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和指导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1):53-54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庄子》中的两篇散文:《逍遥游》与《秋水》,对这两篇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进行阐述.同时总结出文中思想所具有的一些现实意义.以此来展现这两篇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依纲备考 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根据课改地区的实践及经验可知:高三历史复习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考试说明》是复习的重要指南;历史教材是历史学习的主要素材。总而言之,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卷考查的知识点与《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基本对应,但也有个别题目超越了教材版本,体现了高考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命题,并超越版本的特点.如2008年海南卷的第1题、山东文综卷的第10题、宁夏文综卷的第24题等。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还需将不同版本的教材做好对比.相互借鉴.要特别关注共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部分篇目历经教材的多次改版却仍然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些篇目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是课文中的精品、经典。如苏教版的《背影》《苏州园林》《岳阳楼记》等等。面对这些传统的经典篇目,很多教师的思维已经有了定式,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习惯思维来设计教学,以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左右解读,不能或不愿通过对文本的再度解读,发现熟悉中的“陌生”因素,设计“陌生”问题,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很赞成一个讲授“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老师说的话:不讲清楚哲学观,西方现代派就讲不清楚。虽然中学语文教材只涉及到仅仅四篇课文(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它们实际上却牵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现代科技、历史、哲学、心理学对文学的综合影响.而哲学思想是理清这一团乱麻的线头。  相似文献   

15.
叶伟  尹刚 《学语文》2010,(6):20-20
一、关于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简析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各版本中,鲁迅作品占有相当数量.而且鲁迅也是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篇目最多的一位作家。其中,入教版收9篇,苏教版收6篇,语文版收5篇。主要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自传》、《社戏》、《同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平均占到阅读篇目的7%左右.以散文、小说居多。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教材里的文本,有不少是节选的篇目,这些篇目主要是叙事性的,如必修一至必修五有《鸿门宴》、《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选修教材这类课文则更多,  相似文献   

17.
《宋定伯捉鬼》选自干宝《搜神记》,《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教材认为两文都在表现人的机智.然而细读起来觉得两文主题大异。  相似文献   

18.
粤教科学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以其内容的图文并茂,叙述语言的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深受义务教育九年级师生的欢迎.笔者也已使用该教材有三年之久.见证了该教材编者几经删改的良苦用心。关于该教材的编写思路及特色,编著者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册《认真学习和贯彻化学课程标准。编好和用好新教材——化学教材编写说明》一文中做了详尽的叙说,不再赘言,在此仅就在教材使用中发现的几处不尽如人意之处罗列出来.属一家之言,有吹毛求疵之嫌,但本意实非如此,唯求借方家法眼,互研互讨,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9.
王全录 《甘肃教育》2009,(20):42-4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北宋苏洵的《六同论》,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且所论问题不无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