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节目的竞争,除了收视率的较量,人们还关心观众对节目质量评价和观看节目的满意程度。于是在电视节目收视率调查之外又有了观众对节目质量的调查,以获得对节目评价更有意义的欣赏指数。本文将对收视率和欣赏指数在电视节目评价中的应用及两者的关系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
电视节目评价的二元指标体系:收视率与欣赏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妍艳 《现代传播》2003,(6):121-122
在目前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中 ,占主导地位的收视率调查和曲高和寡的欣赏指数研究是节目评价中应用的二元标准。本文分别对收视率和欣赏指数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加以剖析 ,探究电视节目的科学评价方法。一、收视率的应用现状与弊端中国的收视率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发展于90年代并日趋成熟。收视率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电话法、仪器法 (人员测量仪 )与日记法等 ,由于这些方法各有利弊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收视率数据的精确度 ,可以根据调查目的的侧重点不同而去选择合适的方法结合使用。任意一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表明的是这个节目在多大…  相似文献   

3.
欣赏指数与电视节目品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台经营的品牌化是当今理论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课题。同时也是电视台.电视节目新一轮发展的方向。可是品牌化的标准是什么?品牌化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收视率调查和曲高和寡的欣赏指数调查.究意谁更能说明品牌的“含金量”呢?我们尝试把欣赏指数与节目的品牌化联系起来发现.欣赏指数所反映的节目内在质量.观众满意度和忠诚度等等要素.对于电视节目的品牌化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弥补收视率调查的诸多不足.创造更健康、更积极的高品质电视市场。  相似文献   

4.
欣赏指数调查:香港经验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是亚洲地区最早进行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的地区之一。所谓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s,称简AI),中国内地称为满意度,是测量观众对电视节目喜好与评价的一项指标,也是在收视率这个“数量”指标之外的一个“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电视节目评价是电视媒体质量管理控制的前提,是电视节目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子系统.然而,我国早期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侧重于了解传播效果,大都停留在微观和粗浅的层次.而目前盛行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是由收视率调查和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x简称AI也称作观众满意度)组成的二元标准.诚然,它的出现为传播者提供了一把了解观众的尺度,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弊端显而易见,收视率和欣赏指数侧重于体现电视节目"量"的标准,较少地体现了受众对电视节目"质"的评价.因此,单独凭借二元指标来评判一个节目的成败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6.
播放何种影视剧能有较高的收视率,或评价一部影视剧的优劣,最好莫过是了解观众对此有何看法,从观众那里可得到对影视剧的欣赏,需求和审美情趣。从我台节目调查的收视率来看,观众已从原来欢喜看国外、港台影视剧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大众传播模型中受众主体性展开论述,结合电视节目受众调研的现状,解读电视收视率的有限作用;比较分析了不伺地区市场的电视节目受众“欣赏指数”的调研,并且指出此类研究中调研方法的困惑和实施难点,从而得出“多元化”对于受众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视观众“满意度指数”(AudienceReactionIndex)也叫“欣赏指数”(Appreciationindex),它是测控观众对节目质量的评价、对收看过的频道或节目满意程度的指标,也是在收视率这个量的指标之外的另一个“品质导向”指标。①它是一个舶来品,最早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展开调查实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BBC就曾经对广播听众进行过调查,了解听众对电台节目的喜好;战后,BBC将电台和电视台节目分开处理;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欣赏指数或满意度指数被引入电视领域,用来衡量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评价与喜好。到20世纪80年代,已逐渐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的是绿色收视率". "高收视率不等于节目健康". "观众看好不等于节目导向正确". 这类对相亲类电视节目的批评,不时出现在媒体上.从大意看并无错处,抵制"三俗"也是大家的心声,但如果换位成观众,以上语意也可以理解为:"收视率中有不环保的成分,观众中有欣赏不健康节目的人群,有把握不了文化导向的人".对观众电视文化的鉴赏力,我们是不是少了点尊重?  相似文献   

10.
收视率全效指标评估体系研究——以电视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研究了收视率在促进我国电视业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收视率目前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视的全效评估指数,构建了电视全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且以2009年5月全国上星台播出的主要10部电视剧为例,计算出了10部电视剧的全效评估指数,并指出了电视全效评估指数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项梅 《新闻世界》2014,(2):18-19
"绿色收视率"是一个栏目、频道乃至电视台树立独特品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它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健康、更有意义的节目,寓教于乐,培养观众的积极收视习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而《第一时间》栏目以公益活动打造"绿色收视率",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较强的影响力以及不俗的收视成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尽管有不少电视台的栏目都办得极精彩,各种节目都有它的经典之作,但仍难以满足受众的欣赏要求,面对越来越“苛刻”的观众,几十个频道很难选出个适合他们口味的节目来,电视受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电视节目独家新闻太少。如何在激烈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拓和创新?具有远见的电视人一贯重视和研究观众收视率的准确性,根据收视率来确定如何办栏目。通过调查,不光了解观众的收视率,而且要研究观众的收视心理。准确掌握各不同层次观众对不同节目的需求,以便找到栏目的准确位置和创造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精品节目…  相似文献   

13.
电视全效评估指数在我国电视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收视率是其关键指数。在媒介融合和大数据技术时代,传统的样本式收视率评估方式难以衡量电视节目的全媒体表现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在全媒体环境下构建全新的电视全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用杭州话说新闻——城市电视台新闻本地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年伊始,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即“杭州2套”,以下均用“杭州2套”指代该频道)的一档新闻节目,收视率扶摇直上,一下子窜到了杭州地区各档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首位;在2月15-30日,综合AC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两个指数,收视率平均超过4个点。这档晚间时段(21:30)播出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文电视」自今年的月31日增播WNYC31频道后,收视率不断上升。据美国权威的尼尔森电视收视率调查指数显示,在今年6月份已有7万个家庭在收看该台节目。  相似文献   

16.
谢乐清 《新闻爱好者》2010,(10):101-102
收视率实际上不能充分体现观众收视背后的媒体品质差异,同时也不能充分体现广告传播背后的媒体价值差异,片面追求节目的收视率,造成模仿、克隆其他电视台的成功节目成为时下许多电视台节目改版的重要手段,节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以电视节目收视率作为唯一的指标评价节目,容易产生误导,不少节目为追求电视节目收视率以取得经济效益,就不惜降低节目品位,把节目变成媚俗搞笑的游戏娱乐或打闹表演,那些简单的娱乐游戏及所谓动作片在迎合部分观众喜好的同时,也在培养和引导观众的欣赏口味。长此以往,对观念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电集团应该努力把市场份额做大,把电视频道做强。做大市场份额,既要追求“数量”指标———收视率,又要追求“质量”指标———欣赏指数。加入WTO后,我们与国外传媒必然展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胶片战争”!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份额就是政治!把电视频道做强,就是要在同时并存的几十个、几百个频道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实行频道专业化,创造并保持压倒对手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七八月间,传媒数据咨询服务机构泽传媒接连发布“中国全媒体卫视收视率排行榜”“全国卫视‘综艺百强’全媒体收视率排行榜”等榜单,在传统收视率的基础上加入对新媒体收视行为的统计和分析。泽传媒高级副总裁杜泽壮说,泽传媒的收视率是传统收视率与网络收视率之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网络收视率主要指一档节目在百度、谷歌上的搜索量,以及节目在优酷、土豆、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乐视网、新浪视频上的点击量。这些数据一部分来自泽传媒的监测,一部分来自网络对外公开的数据。具体到监测环节,杜泽壮举例说,在以微博、微信、百度贴吧、天涯社区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全媒体收视率”统计节目相关的话题数、转发量和粉丝数。还设有专门人员跟踪网友评论,好评、中评或比较明显的带有恶意攻击性质的评论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再加上传统电视收视率,最终得出“全媒体收视率”指数。  相似文献   

19.
林燕 《东南传播》2015,(12):113-114
在电视频道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已经成为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重要参数。因为,广告主在那个方向或者说那个栏目投放广告,投放多少广告是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收视率本来是测量收视效果的客观数据,但由于利益的趋向,电视收视率被抬到了一个空前(不恰当)的高度,成为了"方向标"。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所谓"大众化"口味,庸俗、猎奇、低级趣味的节目在荧屏时有出现。于是,有人说:"收视率导致中国电视节目集体趋下的局面"。同时也有人说"收视率不科学,根本没有用。"那么,如何看待收视率?对收视率的测量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怎样去解读它?建立一套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才算科学?收视率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因此,重新认识收视率,客观看待收视率,理性思考收视率,会对电视工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广大市民欣赏水平与收视需求的提高,电视已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工具和文学的图解。当今中国的电视已开始注重宣传性与经营性相结合,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满足市场的需要科学地结合起来,收视率逐渐成为电视台运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因为: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节目就是电视台的产品,节目播出后有多少人收看就决定了其自身价值与生命力。因此,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广大的平民百姓对节目的喜爱,才能创造出较高的收视率。大家都在研究如何使电视节目贴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