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负增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去的教育存在一些片面性的教育观念,如片面追求高分、升学率,而对人格的完善、健康的体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等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因素缺乏应有的关注.在"高分、升学率"控制之下的过重课业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浅议目前中小学"补课"的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赢利为目的的“补课”,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的进修提高,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取消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乱加班、乱收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补课”。  相似文献   

3.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误区   (一 )人才观  父母的人才观[1] 是指父母对人才价值的取向和对子女成长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从而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1 成材 =高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片面追求升学率 ,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运转 ,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竞争机制、政策导向都是为了分数和升学。对儿童的评价也是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准的。不仅学生的优劣以分数评价 ,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和学校的工作无不以分数与升学率来评价。自然 ,“成材=高分”这一公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愈来愈深刻,其中大家批判得最多的是其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它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获取高分和高升学率,教师主动成为不辞辛劳的知识“发生器”与“转换器”,学生则被动成了不知疲倦的“考试机器”和永不溅溢的“知识容器”。在令教师家长欣慰陶醉的高分、高升学率的表象之下,却掩藏着学生能力弱、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真相。人们虽能从思想观念上认清这一弊端,但因未能彻底根除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再加上人们对这一传统模式的习惯惰…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小学里,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被教育成“小老头”。不少校长、教师和家长认为,上学就等于上课加做作业,好学生就等于高分加听话。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追求高分。看学生的好坏,凭分;看教师工作的优劣,凭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客观指标之一,是应该的,但不能把它夸大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过分追求高分,过分追求升学率,势必给学校和师生造成—种压力,结果是教学方法死板,学生负担过重,导致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精神,甚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关心、教育、引导中学生选择正确的成才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近几年来的“重智轻德”,忽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较为严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分数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从学校、家长到社会过分注重中学生“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致使中学生中出现了“高分低  相似文献   

7.
由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而不一定高能,偏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德、体、美、劳和心理素质等的“应试教育”,向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刚刚开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  相似文献   

8.
一、追求升学率教育思想的表现和危害对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思想,现在在概念上以及概念所反映的内容上有一种模糊的观念,其一表现为有人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错误的,“追求升学率”则是应当肯定的,甚至认为现在应当解决的是如何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追求升学率”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只向学生灌输升学考试必修课程知识,忽视非升学考试必修课程知识的学习。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地渗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的教学分工制度也必须改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考高分,一切为了保证升学率的不断提高。在此种观念引导下,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也都以保证学生考高分为轴心。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是“扶拉推拖”着他们走,“嚼烂喂饱”地教,不敢让学生独立思考,甚至不敢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因为一切都要“依纲扣本”,都要符合“教参”的思想,否则就有可能在考试中丢分。影响了升学率可不是好玩的。学校对教师的分工也慎之又慎,谁有经验可以教初三、高三;谁…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上对农村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学校升学人数的多少,家长对子女唯一的要求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是拼命抓升学率;不少学生是一心追求“高分”,考入理想的学校。全社会必须都来关心农村教育,积极主动地  相似文献   

11.
“柯桥实验”从1987年开始,历时八年,到1995年结束,我有幸全过程参加。离实验结束已有十多年时间了,按照人的生理规律,某些事在人的头脑中会渐渐淡忘,但在我的脑海中,八年的“柯桥实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二十年后来回顾,谈谈自己的感想。20世纪80年代,我担任柯桥区校的主要领导,当时我的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认为分数高就是质量高,升学率高就能体现教育的价值,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把追求更多学生升学考试成绩达到高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因此办学目标变成了争高分和高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转。  相似文献   

12.
在激烈的市场与职场竞争面前,父母把对孩子的希望寄予了教育、寄予了学校,在不经意之间,学校承担着实现一个家庭希望和幸福从未有过的社会责任。然而,在当前教育综合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家长评师、社会评校最有效的方法。在现实的社会需求与舆论压力面前,有的校长和教师片面理解了“升学率”的含义。疲劳战、题海战、车轮战,这些高耗低效、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得到的升学率,我们称之为“灰色升学率”。当前摆在学校校长、学科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心理健…  相似文献   

13.
人的身心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意识和道德素质教育是如今教育界常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讨论过程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者往往对三者的关系认识不清,甚至还出现许多糊涂认识。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谈特抓“道德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心”“法”“德”并举的教育。就现实意义来说,更应注重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一、身心健康,是人的发展的基础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紧张的工作、过…  相似文献   

14.
1原因 1.1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 传统应试教育的“惯性”使一部分教师仍未从争高分的臼巢中跳出,“唯分是举”的应试观念依旧束缚着教师的思想,“升学率第一”的社会舆论严重制约着正常的实验教学。有的老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费事影响考绩,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记实验,会考实验就行,只要能考出高分就行,实验课的开设与否自然就不重要了。遵因循果,有了升学率高于一切的应试观念的“因”,滋生“黑板实验”的“果”便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学校要成绩,家长要高分,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活动时间,迫使他们每天闷在教室长达十一二个小时,钻在题海书堆里拼命挣扎。这样,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而主要课程教育的强化,思想品德教  相似文献   

16.
最近,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注意联系教育实际,对赵总理提出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关心他们学业上的成长,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要切实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等殷切的希望,感到语重心长,切中时弊,抓住了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表达了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十分重要,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7.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 ,这次改革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科技、经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源泉 ,创造型人才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曾有学者提出 :“创造教育必将成为 2 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 ] 创造教育、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 ,争取高分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造成学生课业…  相似文献   

18.
一、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应试教育算得上根深蒂固,是在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减不下来的大书包,挤破脑袋的升学考试,并且部分学校仍是“唯高分“论,一味的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却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往往造成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管理资讯     
升学率和学校考核“脱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指标。这是上海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保升学率和学校考核“脱钩”。将升学率与学校水平高下相挂钩曾是教育系统的“惯例”。高升学率意味着学校可以拥有更好的名声、更优质的生源、更多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资源倾斜,这些都曾引发各所学校对学生层层加码,以“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新通过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除了取消学校考核中的升学率指标外,“减负”的内容还包括: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推销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