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鲁渊 《现代语文》2007,(3):118-119
中华民族自古有"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战乱、灾祸带来死亡和破坏,善良的人们厌恶它、惧怕它、诅咒它.加之古人的愚昧和迷信,认为语言与所代表的事物有某种必然联系,把表示战乱、灾祸的词语看成是战乱、灾祸本身.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忧郁感,并设法在语言活动中避凶就吉,用相关词语指代.古人对战乱与灾祸的婉辞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矿难、沉船、屋顶坍塌、恐怖爆炸……世界各地噩耗频传,种种不幸突然降临,受害者家属悲痛欲绝。 灾祸面前,有时人会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难道对于天灾人祸,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不!在许多灾祸发生时,我们可以用聪明的脑袋瓜想出应对之策,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不过,“临时抱佛脚”,祸到临头才想方设法,可能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3.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及和善大度的一面。当和善大度的一面闪现时,我们展示出来的是自己最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会在黑暗中无声地为我挡去所有灾祸。并且,甘愿将这些灾祸紧抱怀中,如同抱一捆风尘仆仆的旧柴。  相似文献   

5.
先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有很深重的忧患意识,这体现在他们创造的文字之中.在甲骨文中,关于灾祸的词很多,常见的有:灾、(因)、尤、蛊、艰.引起灾祸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上帝神明和祖先、天象、战争、疾病等.  相似文献   

6.
张金玲 《班主任》2009,(7):17-17
毕淑敏在《提醒幸福》中说:"我们的神经敏感于不幸和灾祸,却迟钝于幸福。幸福常常在我们眼前一晃而过,我们却视而不见,有时幸福在我们眼前长久停留,我们却熟视无睹。"是的,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7.
英语灾祸新闻是英语新闻听力中所占份额较大同时又较为特殊的文体.本文尝试从认知心理学出发,分析了英语灾祸新闻的形式、内容和语言图式特点,旨在于帮助广大英语爱好者提高听英语灾祸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林松 《华章》2012,(12)
“海外兵团”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乒乓海外兵团对中国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像一面“双刃剑”对中国和世界的乒乓球运动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海外兵团”的作用,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我们应该全面地、正确地、辩证地看待“海外兵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国平 《科技文萃》2001,(11):126-127
读完了琼尼@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一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古至今,都崇尚“福”,谁都期盼“福”至。可在人的一生中,往往随着“福”接踵而来的又有那人人都想躲避的“灾祸”。“天灾人祸”便是中国古代人民用来表述灾祸现象的一个词语。  相似文献   

11.
说“■”     
甲骨文有字作"■",其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讫无定论。通过对字形和辞例的考察,对"■"和"■"进行辩证。甲骨文"■"多为动词,可作"祭祀动词"或"有灾祸"之义,也有少部分可作名词,表示"灾祸、灾咎",但与"■"在用法上有所区别;"■"和"■"分释为两字可能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2.
殷商时代,先民生产力水平低下,灾祸的降临严重影响生活,殷商先民为防灾避祸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占卜活动。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记录着先民对各类灾祸的畏惧和重视。本文意在全面梳理甲骨卜辞“灾祸”义词语的使用特点和组类差别,找出其中的异同和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3.
叶莉 《学语文》2009,(5):32-32
《提醒幸福》全文共29个自然段,从“提醒”人手.描述了一系列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而现在看来确有些荒谬的“提醒”。正是这些“提醒”.这些对“幻想的不幸”使我们一直活在“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中”。一件灾祸未曾临到的形象,比着灾祸本身更加骇人,因此恐怖的痛苦格外强烈,并且正如作者对“提醒风暴”的分析那样.这种“提醒”其实更加无聊、没有价值。“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语教材(必修)选有《诗经·卫风》中的一首诗《氓》,其中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教材注释为:“你用龟板、蓍草占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注释中“咎”解释为“灾祸”没错,而“无咎”却简单地用否定的形式解释为“没有不吉利”却失之准确。  相似文献   

15.
重评宋襄公     
纵观宋襄公的一生,他有落后的一面,也有先进的一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有表现愚蠢的时候,也有表现有胆有识的时候;有功也有过.对于宋襄公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我们不能采取简单地全盘否定的态度,以偏概全,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应实事求是地以客观的历史的标准评价他一生全部历史的功过是非.对他的评价,应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肯定,后期否定.  相似文献   

16.
生活有时就像一枚硬币,当它从空中落下时,总会有向下的一面。许多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向上的朝着我们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向下的我们看不见的那一面。但是,只有一面的硬币肯定是不完整的,只有一面的世界也一定是不完整的。然而生活中那些被有意和无意忽略了的不同形式的另一面,却可能是最应该和最需要看清楚的一面。比如中国还有两千多万人尚未脱贫,在十三亿人口中,这可能是个小数字,但并不能说它不重要,因为吃饭、穿衣都是很个体的需求,即使99%的人富有,也抵消不了1%的人的困顿,而这个1%也恰恰应该是社会大力关注的。教育更是如此。有…  相似文献   

17.
总有一面旗帜引领我们上路,总有一种力量鼓舞我们奋进,总有一些面孔让我们肃然起敬。这面旗帜就是鲜红的党旗,这种力量就是对  相似文献   

18.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思想的分化时期,也是教育阶段最难的一个时期。他们的思维发生了变化,他们心理与生理及其行为举动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既有活泼好动的一面,又有稳重的一面;既有善于品头论足发表观点的一面,又有不善于说话的一面。而我们如果能进行正确地引导,就能消除他们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思想的分化时期,也是教育阶段最难的一个时期。他们的思维发生了变化,他们心理与生理及其行为举动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既有活泼好动的一面,又有稳重的一面;既有善于品头论足发表观点的一面,又有不善于说话的一面。而我们如果能进行正确地引导,就能消除他们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刘佳 《现代语文》2014,(2):138-140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大量外来文化的渗透,使民族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外来文化既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认知范围,又从多方位多层次厚实了本土文化的内涵。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汉语目前正面临着“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