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猜度一个人,就像猜度整个世界。世界这题目,曾经被人们破译过千百回,可至今仍使人困惑。而人呢?这题目,千百年来则使整个世界困惑。述之,难矣;评之,就更不易。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对人的描述评价都只是一种猜度。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一个人很难把握住另一个人的心灵历程和智慧轨迹。这种猜度极为必需,特别是在探究一个成功者如何走向成功之时。譬如荣居1987年度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榜首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我们已熟知他如  相似文献   

2.
张念 《大观周刊》2012,(16):173-174
开展创新教育,树立创新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人的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上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整个世界在时问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把知识向前推移。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选了一个讲题:从世界三大移民群到智慧的双螺旋。这是我在巴黎侨居17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今天就把这个困惑我的问题拿来困惑大家。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次浪潮”(1966—1969年)几乎全部关闭了中外交流的窗口,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浊流,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变得神秘起来。人们在猜度着,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片迷雾之中,有一个人顽强地摸索着,努力向世界揭示“庐山真面目”。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我们了解斯诺,更多地是从他的《西行漫记》、《大河彼岸》等著作中,却很少触及他  相似文献   

5.
一个周末的下午,顾俊杰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有一本关于电视诗文视听语言方面的书要出版,希望我能为他写点文字。此时正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十天。全国人民都沉浸在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祈福的巨大肃穆之中。我们从来不曾有过对于灾难、对于人、对于普普通通的一个个生命如此敬畏之情!这使我自然想起顾俊杰几年前曾做过的一个电视诗歌,题目就叫“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  相似文献   

6.
秦牧谈题目的学问秦牧在《艺海拾贝》一书中,谈到题目的学问。他说:“搞文学工作的朋友,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给作品起题目,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虽然题目一般并不能使已经写好的作品内容变好或者变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我们只要举这么一两个小例子就够了。”“鲁迅回忆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那组文章,陆续在《莽原》杂志上登载的时候,总题目本来叫作《旧事重提》,等到1927年结集出版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一 2008年8月18日11时50分许,这是一个让13亿中国人,乃至整个亚洲、整个世界为之哗然的一个时刻,因为就在此刻,刘翔因伤选择退出北京奥运会110米栏比赛.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中,当人类面对诸多不稳定因素,甚至灾难和人生悲剧时,如何从自然中寻求慰藉?在一个物质与精神撕裂、破碎的世界中又如何探寻自然与生命的含义?美国当代著名自然文学家、诗人特丽·威廉斯的《心灵的慰藉》或许能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答案。这就是空白日志与困惑美学:空白日志以无字的方式记录生活,生活无须文字干扰;一个句子上面再覆盖一个句子,整个段落都叠在同一行里,这就是困惑美学。威廉斯试图通过碎片和马赛克重构一个被打破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幸福的哲学     
朋友们好!很高兴回到了我的家乡。今天,我在家乡上海和我的老乡及朋友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今天我是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2,(10):32+34
音乐,是一个充满梦想的美妙世界,每一个人都在用歌声寻觅,寄望在音符荡漾起的阵阵涟漪之中自由徜徉音。乐,是一颗承载梦想的五彩钻石,每一个人都在用心打磨,寄望人生如钻石般闪耀全场。就在这音乐搭建的魅力舞台之上,蒙牛酸酸乳就像是梦想的使者,用音乐之匙开启了一扇扇梦想之门,带领众多梦想共同绽放出青春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我是谁     
我是谁?我该干什么?这是哲学家们为之困惑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要常常面对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媒体也是如此,每家媒体都面临着要成为什么样的媒体和能成为什么样的媒体的选择。当前的传媒业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现象,诸如两家电视台争一个苹果台标,众多报刊争做高端等,这是由于定位不准模仿跟风而致。  相似文献   

12.
刘荔 《记者摇篮》2007,(9):61-61
从事新闻报道的人大概都有同感:工作入门之后容易又陷入新的困惑——苦于报道线索不清、题目不新、思路不宽、角度雷同等。尽管采编稿件的数量不少,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对人有所启迪的稿件却不多。那么,如何理清线索、选准题目、拓展视野、更新角度,从"山穷水尽疑无路"  相似文献   

13.
初看这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是盲人呢。其实我不是,眼睛目前还好用。每周在专栏里的小文,我都非常想通过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睛,所以挖心掏肺地胡思乱想,写出后又忐忑不安地觉得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诚惶诚恐的人。就拿要出书这件事说,我就很惶恐。出书一直对我来说,是件神圣又遥远的事。  相似文献   

14.
去年,新周刊300期庆典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抓人的题目——中国怎么想?文中写道"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提供一个可贵的范例。……中国人是谁?中国人怎么看世界?随着中国崛起,这两个问题对世界很重要。"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理解中国,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图景中搞清楚,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5.
一个好题目,着实给文章增色不少。可是,笔者近日翻某报时,一些文章的标题往往套用一种模式,使人总感缺少韵味。如:某报一版曾登出了题为“当列车起火的时候”的一篇特写,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写得入情入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不料一些作者随后频频仿效,紧接着就出现了“当洪水袭来的时候”、“当山洪暴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之初,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重大的国际会议———APEC会议。各国首脑和世界舆论反映极好。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理应对此有一个总结性的评述。题目之重大、问题之迫切、影响之广泛,是这篇文章的难点。解放日报记者李蓉、陈春艳采写的通讯《上海的辉煌祖国的辉煌》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这其实是一篇政论性通讯。翻开中国的报纸,这一类通讯是很少的,也不常用,往往用之于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大题材。所以,要驾驭这种文体,本身就不容易,一般都…  相似文献   

17.
(一) 爱看图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自从人类文明的曙光普照大地的时刻起,图象就成了人们互相交往的形象化语言。在摄影术出现之前,绘画是最好的传播媒介,它能补文字之不足,把一切如实地记录下来,传于后世。从远古的岩画到历代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是我们今天除了文字以外了解古代社会的主要依据。摄影术的诞生,立即震撼了整个世界,因为它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反映在摄影的镜头之中。自从1839年摄影术公诸于世,仅仅一百四十多年,照相机和照片已经风靡全世界,成了人类共同的心爱之物。图象给人以直观的感觉,使之无论水平高低都能从形象上了  相似文献   

18.
作为报刊的通讯员,为什么有的人月月、甚至周周都有稿件发表,而有的人却几个月也写不成一篇稿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选择题目,不善于立意、构思,抓不住、抓不准主题,往往就难以成篇了。  相似文献   

19.
"朴素.象真理一样朴素."这是高尔基的人物特写《列宁》中,一位工人对无产阶级领袖列宁的赞语.《列宁》写于一九二四年春天.当时,高尔基在一封信中谈及此文时,称列宁为"世界最伟大的人".但那篇人物特写原稿的题目却是《人》.后来改用《弗拉基米尔·列宁》这个题目,发表在《俄罗斯同时代人》杂志上.题目虽改了,但作者的原意,全文的中心思想都没有改变.在高尔基笔下,列宁既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同时又是"人".这有矛盾吗?没有.高尔基的这篇人物特写(见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高尔基选集·回忆录选》,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通讯特写选》),成功之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把列宁写成既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又是"人",让一个活生生的、可敬可亲的无产阶级领袖形象神态逼真地活跃在纸上,站立在读者面前!高尔基非常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事实.他竭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生活,而不是从什么脱离实际的某种需要和意图出发去反映生活.他初次见到列宁,就觉得与自己原来想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21世纪是从1978年开始的",这是一位英国思想家发自内心的感佩之语.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亭,而且是关乎整个人类世界的大事.回望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五年,最是风云激荡,让人心潮起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