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更好地秉持“以学为中心”,落实生本取向、促进资源统整和实现效果达成。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的建设遵循由点及线再到面的逻辑:“点上”突破,建设一门书法课程,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厘清思路,打开视野,积累经验;“线上”辐射,汲取书法课程建设中的经验,打造“春”“星”系列社团课程;“面上”铺展,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构筑结构化的“星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何小玲 《教师》2021,(9):99-100
文章在学校校本课程“海上丝绸之路”的设计与实施的基础上,探讨校本实践活动课程视野下项目学习的开展与应用问题,以“黄埔古港、沙湾古镇”课程实践为例开展项目学习模式应用实践,构建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项目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校本课程”这一全新的课程进入校同,被确定为甘肃省校本课程项目学校后,我校确立了“基于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为根本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的原则,通过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决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下面就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中,往往是根据三级课程管理框架来界定校本课程,进而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它的主要内涵应当是指专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于职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问题,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往往基于政策文本做一些循环论证,或者用校本课程开发所产生的可能的积极结果来证明它的合理性。经验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许能在一定限度内证明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它由“以校为本”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构成。“以校为本”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或选用适合学生的具体需要的课程;强调以校为本对课程进行持续地改进。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而非“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这一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还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7.
Moodle环境下基于项目学习的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师资不足、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素材资源短缺、学生参与程度低等等,诸多问题导致了校本课程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项目学习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活动接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介绍了在Moodle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具体讲解了它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鲍道宏 《中学教育》2013,(4):41-47,74
“校本课程开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西方兴起,七十、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八十年代后期及至九十年代,校本课程开发落入低潮。从此,西方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再概念化”,寻求课程在国家层面与学校层面开发的平衡。九十年代末,我国将“学校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试验、推广。作为后继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经验。领悟西方校本课程开发本质,在追求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教育目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建立与中国文化特点相协调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9.
自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笔者以为,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目标单项性的校本课程,另一类是目标综合性的校本课程。以下所述的“校本课程”均指“综合性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0.
刘德华 《教师》2023,(17):105-107
当前中学教育已进入构建教育新生态的阶段,对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的“一体六翼”课程的建设经验为基础,厘清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的理论内涵,阐释了新时代背景、“一体六翼”课程、课程校本化建设的概念,辨析了“一体六翼”课程与学科课程、校园活动的关系,阐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一体六翼”课程校本化建设的三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电子技能训练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行为导向型教学法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实问题为内容,开发出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项目”,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电子技能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校本课程,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电子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常用元件识别及测量、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安装和焊接、晶体管基本电路、基本电路测量等5个模块,最终开发出电子技能训练校本教材。  相似文献   

12.
依托江苏省环境生物课程基地的课程建设,利用其课程内涵、育人理念、教师专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行积极指导,结合具体的校本课程例证课程基地的作用,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教育》2004,(1):33-33
清滨小学以“课程设置来源于学生的需要,课程选择来源于学生的兴趣,课程内容来源于身边的生活,课程开发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以“形象教育”整体改革课题为载体,以“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为课程开发的主题,以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项目——速度滑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老师从原来课程开发的旁观者走进课程的中心。教师在经历课程开发过程,实现课程观念的转变与课程境界的提升。其次,校本课程以其提供“菜单式”的课程内容,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为不同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校本课程为学校重建校园文化,实现特色形成提供了课程空间,使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时,教师们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做为“这一所学校”教师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彭舂花 《上海教育》2014,(4):117-117
我校基于学生成长需要,聚焦以“三类课程统整”为重点的课程校本化建设,认真梳理、完善、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搭建“崇德敏智”学生成长课程体系,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课程统整”,努力实践三类课程之间有效的“纵深入”与“横跨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一所普通高中的数学校本课程为个案研究对象,旨在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探究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律,以期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型课程,是由一个班级的任教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带领学生开发出来的持续时间从半小时到半天不等的"班级层面"的"小型"校本课程.较之全校性的校本课程,微型课程能够"灵活"地满足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让每位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开发者以及"深层次"地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对主题班会的熟悉、对学生具体学习需要的洞察和对教育境界的追求,是其开发微型课程的经验基础、资源条件和内在动力.从功能上看,微型课程主要包括"防患未然型"、"解决问题型"和"延伸升华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校心理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零散化”、课程实施“浅层化”、课程评价“忽视化”等问题,由此以校园心理剧为育心载体,积极建设“剧润童心”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群。为此,学校架构了“主题化”课程内容、“进阶化”课程实施与“三全化”课程评价的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与参与过程中生成积极的心理素养,提升心理自助的能力,促进心理问题的精准追踪,真正转变学生认知、行为与心理上的问题偏差,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课程开发”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特殊领域。本文首先从“经验”的角度把握课程的本质 ,分析了“课程”、“课程开发”等概念内涵 ,提出“幼儿园课程开发”是幼儿园以本园为开发基地 ,在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为提高教育者和幼儿在教育情境中获得的经验的品质和获得经验的效率而进行的一系列专业活动 ;其次 ,笔者认为 ,由于幼儿园课程及幼儿教育对象、目标、环境的特殊性 ,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相比 ,也就更应具有生活的气息、开发的空间更大、具有自身的开发资源优势、教师作用更突出、内部支持更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课程建设成为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项难点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根据这一要求,本文试图从开发与管理的角度谈谈课程改革实验区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一、校本课程管理——规范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从传统的教育来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就目前教育改革而言,也存在着理论有、实践少,原则有、经验少的问题。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在本地区有序地进行,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