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根据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学校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要求,以贵州省安龙县第一中学、普坪中学、万峰湖镇初级中学为研究对象,开展学校文化提炼、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探索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育人策略,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程作为培养人的蓝图其价值举足轻重,南京市推进的“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实践探索,引领区域课程改革进入到提升品质的新阶段。学校课程需要从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几个方面来衡量其质量与品质的提升。注重从学校课程总体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学校课程实施的高质量,学校课程评价多元以及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几个层面对学校课程系统做出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探寻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2020年1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签订第二轮合作协议,“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作为“院区共建”重点项目之一在全区实施。在项目学校进行抽样走访调研中发现,区域学校对“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存在认识误区,项目实施遭遇困境。分析区域调研情况,项目学校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融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需在顶层设计、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融合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是推动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要以“全人”培育为目的建构育人文化体系,以“全景时空”为格局整合建构育人文化场域,以“全息系统”为载体建设学校育人的整体实践文化。从策略上来看,需要营建积极的精神动力系统,内化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追求,增强“三全”育人的改革氛围,重构实践改革的发展标杆。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探究,有利于优化新时代学校课程建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共生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服务“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育新时代接班人、提高人才素质、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区域性学校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发现,以价值理念立魂、以实践跟进立行、以强化育人立德、以深研实修立品、以协同发展为终是区域教研组建设的宝贵经验。强化教研组的专业功能、关注学科本质及前沿问题、提升教研组长领导力应成为区域教研组建设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8.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力求“劳以育人,劳以致远”,从实践和研究出发,探究“九年一贯·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将劳动课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贯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与德智体美相融合,整体优化劳动课程建设,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校本实践教学具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特质。开展思政课校本实践教学,有利于解决实践育人资源供给不足问题,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品牌,奠定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加强思政课校本实践教学,要确立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取向,加强思政课校本课程研究,增强思政课教师校本课程建设执行力,发挥大学社区实践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2022,(17):44-47
<正>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成为全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在“双新”实施建设过程中,立足区域实际情况,对标国家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的整体要求,以区域推进高质量课程规划与实施为抓手,集众智破解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中的难题,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提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努力构建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一、育人为本,拓展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新思路学校课程规划是国家课程的落地载体与转化中介,承载着学校课程愿景和课程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西藏优质幼教师资的主阵地,其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西藏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课程目标“重教书、轻育人”、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实施“重讲授、轻启发”、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困境,无法满足西藏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优质师资的迫切需求。课程建设应重塑基本理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两性一度”为建设标准,以“学生中心”为逻辑起点,以“过程表现”为着力要点,通过整合课程目标、贯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革新课程评价等实践路径,整体提升课程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相似文献   

13.
“三全育人”是构建新时代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明确了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推进路径,有利于构建“教、学、练、赛”全覆盖、课内外一体化、“明德”与“精技”互融、“育德”与“育体”兼顾的新时代体育育人格局,可以实现体育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双提升。提出了全方位革新育人理念、全过程体现育人目标、全领域统筹育人资源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探讨苍南中学在构建“美丽人生”三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提出通过明晰办学理念、梳理办学传统与优势、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以“东坡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书院式育人场域,通过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构建符合“双新”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推动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境界;提升学校品质,辐射并服务区域发展,在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价值、实践模式和协同育人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从建立学校引导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和提升课程实施质量三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朱祥勇  章佳 《四川教育》2022,(18):12-14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都高新新华学校在“融创育人”的思想引领下,秉持“融合创生,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精彩”的育人宗旨,建构起了“三融三创”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即在融通课堂、融贯学段、融汇生活的基础上,创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创新综合实践评价方式,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提升学校的育人品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出发,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聚焦“回应”“协商”与“共同建构”的核心观点,围绕构建指标体系、强化师生共识、丰富评价体系等,探讨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优化路径;提出以“多元化”价值导向为引领、以“交互式”评价模式为方法、以“跟进式”评价手段为路径、以“规范化”评价机制为保障的课程评价实践模式,旨在为学校开展课程评价提供参考,充分发挥评价“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培智学校缺乏全学段劳动全面育人体系、《劳动技能》课偏技能训练以及智力残疾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立足杭州市杨绫子学校的劳动育人实践,提出“以‘生涯自立’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研究思路,构建了指向“生涯自立”的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有效提升了培智学校育人质量,提高了智力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探讨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践策略。研究发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其任务包括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现阶段,立体化育人的主体定位模糊,导致育人效果不明显;立体化育人形式相对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立体化育人内容存在泛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深度。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实践策略,以期提升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