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俳谐文是汉魏六朝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表面诙谐逗乐,实则有着深刻的讽世意味和社会批评意义,是地道的杂文。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俳谐体杂文,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汉魏六朝文学的全貌,也可理清中国古代杂文发展的轮廓与线索。  相似文献   

2.
“中古”,所指时期不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中古期指“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191—959)”这一时期.史学界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但也有把两汉包括在内者.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又有不同,以汉魏之际至梁文学为中古文学.已故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沿用了刘师培“中古文学史”的称法,书所讨论的各问题的时代“起于汉末,讫于梁陈,大略相当于旧日所谓八代的范围”.本文所谓“中古”,略与刘师培、王瑶相近,主要指汉魏六朝时期.  相似文献   

3.
论汉魏六朝俳谐杂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汉魏六朝出现并兴起了一种特殊文体,即俳谐文。由于它属于杂文范畴,故又可称之为俳谐杂文。 一 正名 俳谐文又称诽谐文,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嗤戏形貌,内怨为俳”。“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正式将“俳谐”作为一种文体来论述。而命名为“俳谐”,其意在于俳谐文虽最先起源于民间讽刺性,戏谑  相似文献   

4.
隐语文学在汉魏六朝的蓬勃发展与隐语文学创作者的心理机制、汉魏六朝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先秦隐语的发展状况又为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汉社会,尤其是中后期开始,世风渐趋通脱,文学显示出更为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点。表现之一是文体的更趋细化,大量出现以戏谑为目的的“嘲”这一文体。造纸术的发明,给文人著述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使俳谐文也有迅速传播的可能。汉末,“鸿都门学”的设置给俗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也给俳谐文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但东汉流传下来的俳谐文学作品很少,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后世读者对此论文不断地阐释、认同与接受。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汉魏六朝隐语文学作品存在多种类型,它们虽然隐的程度不同,却呈现出隐语的特性,在汉魏六朝时期大量出现。同时。汉魏六朝隐语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学中属于地住不高、不受人重视的种美。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臆语文学作品存在多种类型,它们虽然隐的程度不同,却呈现出隐语的特性,在汉魏六朝时期大量出现.同时,汉魏六朝隐语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学中属于地位不高、不受人重视的种类.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大量具有虚构成分的叙事作品,足以说明当时人们较普遍地具备了自觉的虚构意识。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出现既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也是叙事技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确理解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对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汉魏六朝小说及其在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大量具有虚构成分的叙事作品,足以说明当时人们较普遍地具备了自觉的虚构意识.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出现既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也是叙事技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确理解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对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汉魏六朝小说及其在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史上,汉代因为是所谓的儒家“定于一尊”的时代而备受近现代的各种误解与误判,这种误解误判直到现在学界也很流行,这一情况决定了重新诠释汉代文学思想各个层面的必要性。前提是重建文学思想存在的历史语境,并对其各组成部分有符合历史实际的定位与评价。楚化与儒化就是一个更接近历史实际的汉代语境,厘清对两个语境的误判,能对汉代文学思想的状态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代,屈原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观点纷纭而论争激烈。但汉代的屈原批评所遵循的模式则是一致的,即围绕着《史记·屈原列传》所开创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两个维度而展开,历史形象适用于总体上阐述屈原文学创作情形,也就是作者论;文学形象则表现为有关屈原作品内容的批评,即作品论。屈原自我塑造的文学形象,给汉人提供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屈原之外,汉代赋家本身已不再为文学批评所关注,这与汉赋不同于屈骚的“实”而采取“虚”的创作倾向有关。汉代赋家游离于汉赋作品之外,并没有为文学批评提供再度阐释文学形象维度。  相似文献   

13.
藩国的文学多为藩国君臣所作,藩王的文学审美观念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汉初藩国文体最早为楚歌,大赋继兴,纵横文逐渐消歇。藩国君臣之间的文学探讨,不断变化的朝藩形势,日益发展的求奢心理,都对藩王的文学审美取向产生影响,继而引领着藩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学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清代诗学作为我国古典诗学的总结集成阶段,它对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予以了全面的继承、丰富、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东汉文风典雅,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根据儒家经义立意;二是行文博采经典文辞,语言排偶化;三是意态雍容,表达含蓄。西汉文学本有典雅趋势,东汉文学则将“典雅”发展到了极致。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向来有崇雅传统,更重要的是东汉朝廷大力提倡儒学,文学对经学的认同感愈益增强,文士创作不像后世文学重在抒发个人情志,而是多出于经世致用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鹗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明人文学论争意识非常突出.前期诗学论争主要表现为论争对手不在场的个体式的议论与批评,中晚期至明末主要表现为持不同文学宗尚的宗派间针锋相对的激烈之争.个体式的议论与批评目的是表达论者的观点并企望他人接受,产生为人师的满足感;而宗派间的论争还在于争得文权,以推行本派的诗学主张,在文坛产生重大影响.明代诗学论争日益兴盛及越来越激烈的论争方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人自觉的文化归属意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明代诗学论争虽然有着门户之见的弊端,但却调动起绝大部分文人进入文学活动领域,推动明代诗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历史地客观地介绍了两汉时期的宋玉批评,同时根据现代宋玉研究的学术成果评述了汉人批评的正误得失,指出两汉的宋玉批评,在文学自觉初级阶段的文化背景下,未能从文学的角度正确地评价宋玉,在诗教文学观的意识形态中,未能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评价宋玉.尽管如此,两汉是宋玉批评的原始,汉人的宋玉批评也有着宋玉文学批评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宋之际,自中唐以来的世俗化浪潮日渐高涨。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处于上升期的庶族地主阶级逐渐将其追求世俗享乐的审美趣味带入文坛,而官学、私学教育的发展则进一步为文学的普及化、平民化创造了条件。佛道世俗化的布道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市民文艺的繁荣局面。一个适应各个阶层需要的市井文化圈渐次形成,有力推动了唐代贵族文学向宋代平民文学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狱案,或强或弱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截至目前,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清亡-1948年)、发展阶段(1949-1978年)和繁荣阶段(1979年-现今).这三个阶段的文字狱研究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