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青年科技》2003,(5):46-47
科学家长期不懈的野外“追踪”,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完整的古海底“黑烟囱”,亿万年前生长在海底的“黑烟囱”不仅能喷“金”吐“银”形成海底矿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关。 这一成果以封面文章的方式刊  相似文献   

2.
1979年,科学家们首次在大西洋发现了“黑烟喷口”现象——海底喷涌而出的高温矿物热流遇海水结晶后形成的黑色喷口,它为微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20多年之后,科学家在靠近大西洋中部区域又发现了与“黑烟喷口”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奇特世界——“白色喷口”,科学家将它称为“迷失之城”。“迷失之城”白色喷口与“黑烟喷口”由于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这里,冲破海床的液体温度仅为66~76℃。整个海水环境呈极强的碱性,这点与黑色流体包裹体环境的高酸性是截然不同的。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微小虾和蟹,其中大…  相似文献   

3.
5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等人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发现已知最古老的尾索动物“长江海鞘”,为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这枚化石与舒德干教授早先发现的半索动物 “云南虫”、头索动物“华夏鳗”、后口类“西大动物”、脊椎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一起,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 舒德千教授之所以将这次发现的古老动物命名为“长江海鞘”,是因为他是“长江学者特聘教…  相似文献   

4.
《大众科技》2011,(3):6-6
今年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即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香港李嘉诚基金会9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三批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暨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典礼,西北大学地质系舒德干教授是“长江学者成就奖”唯一的获奖者。 1996年舒德干两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最高权威科技杂志《自然》上发表文章,论证了他们发现的“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半索动物─—云南虫”和“世界最古老的脊索动物─—华夏鳗”,为这一世纪性难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1999年舒德干再次在《自然》杂志上撰文,发表了关于生命起源又一重大发现“西大动物”,引起学术界的极大…  相似文献   

6.
“阿尔文”号的惊人发现 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植物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体,而动物又靠植物维持生命,所以如果没有阳光,地球上的万物就不会生长。可是,美国“阿尔文”深潜器所作的深海考察,却向这条千古不变的生命定律提出了挑战,证明没有阳光生命也能生长。 1977年10月,美国《全国地理》杂志报道了美国地质学家的一个惊人发现。他们乘坐“阿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中,第一次发现了充满生命的温泉口。这些奇怪的热泉高耸在几千米深的海底,就像一个个烟囱一样,向外喷吐着一股股的热液,热液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世界上,细菌可谓无处不在:小到人的胃,大到加拉帕戈斯裂谷。现在,科学家又在另一处看起来不可能的地方发现了它们——南极洲冰冷海域底部。冰层生物群《华盛顿邮报》网站不久前报道说,今年3月,一支科研考察队伍在南极海域探测时,无意在海底发现一大片细菌和蛤类共生的生物群落。2002年,在庞大的拉森陆缘冰解体之后,南极海域暴露于天光之下。此前,这片海域已经与世隔绝至少一万年。科考队领队、纽约汉密尔顿学院地球科学教授尤金·多马克说,此次发现意味着,“在其他更受限制的地方,发现生命的机会增加”。新发现的共生群落处于海底大约…  相似文献   

8.
高洪 《百科知识》2007,(7S):31-31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类是宇宙长期演化的必然的产物。人们平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我研读了日本东京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佐藤一彦所撰图文并举的《宇宙的起源》(张敏编译,见《科学世界》1999年第3、4期,以下简称《起源》)。佐藤先生提出了某些新假说,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没有物质的宇宙”,引起了我的思索,并由此撰写了拙文《关于宇宙创生的“有”“无”问题》(《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本文将解读《起源》的结果简述如下,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近日从远在东太平洋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传来消息:我国科考队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在东太平洋海隆鸟巢黑烟囱区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千克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国内在绝大多数有关这个话题的中文文献中,经常处于一种初期的、感想式的讨论,而缺少对于科学美学这一交叉领域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近来,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大美译丛》(刘兵主编)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套引进国外科学美学研究成果的丛书的取名,来自《庄子?知北游》中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说,宗旨是要弘扬“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在其第一批选题中,包括了《生命的曲线》、《美与科学革命》《心灵的标符── 音乐和数学…  相似文献   

12.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从这个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04,(9):41-41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海洋“代表动物”的始祖化石科学家对早期动物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种名为古囊的珍稀化石被证实是现代海洋中的“代表动物”——棘皮动物的始祖化石。2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其最高研究论文规格“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等人与英国剑桥大学康威莫里斯教授合作完成的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这篇论文题为《中国澄江化石库发现棘皮动物始祖化石》的研究成果,不仅发现了后口动物谱系中一类最为奇特的重要类群——棘皮动物门的始祖类型古囊动物,在棘皮动物起源探索这一长期困惑学术…  相似文献   

14.
李健 《今日科苑》2005,(7):22-23
“人类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一直是很多科学爱好关心的话题。生命起源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第十四届生命起源国际大会近日首次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公众进行了近距离对话。  相似文献   

15.
丹·布朗的《本源》触及生命起源与人类归宿这两个根本问题,书中借用一些前沿的科学理论,描述了许多当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理解其中的科学内涵是读懂本书的关键。《本源》中的五个科学梗分别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超级量子计算机、生命起源假说及有关实验、人机混合体"赛博格"、宇宙与生命演化的热力学,以及可以算得上半个梗的新型大众传播形式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附带指出,出于迎合公众心理和折冲宗教人士愤怒的目的,作者在某些地方试图消磨无神论的锋芒,以致温情的结尾与全书的沉重主题形成一种微妙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地球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星球,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充满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从古至今,物种起源的问题就困扰着人们,其中也包括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他把物种起源问题称为“谜团中的谜团”,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通过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简称《物种起源》)一书,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7.
雨花石之谜     
一本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德滋院士为主编,江苏省地质矿产勘察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编著的《远古的奇观——南京雨花石》,已于2012年9月底在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远古生命的探索"系列科普丛书的第三本,前两本是《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远古的记忆——南京猿人》。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北京一场瑞雪,剑桥细雨绵绵,虽有台湾地震对海底光缆的破坏,“科学文化”生命之树常青,这一篇卷首语就是在那缓缓移动且时断时续的比特流中孕育成的。  相似文献   

19.
正舒德干,湖北省鄂州市人,1946年生于湖南湘潭。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主要从事进化古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翻译《物种起源》并撰写"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十大猜想"。先后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11篇重要学术论文,先后发现了"云南虫""华夏鳗""西大动物""昆明鱼""海口鱼""长江海鞘"等一系列具有原始生命形状的半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尾索动物早期生命  相似文献   

20.
出生于江西一个小山村的中国青年学子王磊10月23日获得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3“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他在试验中成功地用人工方法扩充了生物体的遗传密码,这一成果被学术界誉为“将来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突破。今年31岁的王磊目前正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2001年的试验中,成功地在生物体的活细胞中引入新型氨基酸,这是科学界第一次利用人为方法扩充生物体的遗传密码。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了解,同时还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使在活体内精确研究生命过程成为可能。此外,在生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