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绥宁"关峡平话"的系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绥宁县境内关峡苗族乡流行一种“平话”。文章根据古全浊声母的今读,蟹假果摄元音高化链等语音特征以及部分特色词汇,联系湘南土话、湘语、吴语进行比较,认为关峡平话应划属湘南土话中东安型土话,并与湘语、吴语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石期土话是湘南土话群中的一个地点方言.石期土话的声母(含零声母)28个,韵母31个,声调5个,因处于双方言区,语音系统较为复杂,但仍可分析出其所具有的湘语特征.  相似文献   

3.
湘南土话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与否以声纽为条件的特点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是由不同的浊音清化方式及条件决定的,有它自身的渊源和独特的方言背景。湘南土话看似特殊的这种音变现象可以从发音原理、清化时间、方言接触三个方面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榴星村有汉瑶两个民族。榴星土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29个,韵母32个,声调5个。榴星土话的音韵有的具有存古性质,有的则属于晚近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湘南土话文白异读的类型,对土话白读系统的结构格局进行比较,了解湘南土话之间以及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指出湘南土话是一种混合型的方言。  相似文献   

6.
湘南土话是分布在郴州、永州地区的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处于官话的包围中.湘南土话作为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与当地的民俗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对研究湘南地区的民族源流和移民历史有重要价值.如今湘南土话濒危,建立湘南土话博物馆是一项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措施,是保护濒危语言和开发土话资源的重要实践,对研究该地区的民...  相似文献   

7.
湘南地区语言资源十分丰富,湘南土话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湘南土话参与的语言活动主要有单方言、双方言和多方言等不同情况.从湘南土话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可视为具有濒危性质的方言.具体地说,湘南土话的濒危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严重危险,受到侵蚀、受到侵蚀但相对安全.影响湘南土话濒危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行政变更、地理环境和语言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对湘南江永、道县一带土话和广西龙胜伶话、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关于"床"的特殊读音进行了简要的考释,意在对湘南土话的历史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湖南新田县“南乡土话”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长辈”、“同辈”、“晚辈”和“其它”四类。这里收列了新田县“南乡土话”(属于“湘南土话”)的亲属称谓词语共134条。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田“南乡土话”在用字、构词、句法和化意蕴上的一些鲜明特点,同时还能看到西南官话与“土话”相互影响的痕迹。这些特点和痕迹对于我们认识“湘南土话”的特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桂北全州黄沙河土话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州县黄沙河土话是桂北土话与湘南土话交界处的方言,文章对其声韵调系统以及同音字汇进行了描写。  相似文献   

11.
鲜卑语"处可寒/汗"一词中"处",与汉语"尔""唯"同义,表示应诺,但其语源不甚了了.通过梳理中古以前汉语应诺词系统,探讨"唯"类应诺词的流变,发现自南朝开始,"唯"逐渐被"尔"取代,但北方汉语由于长期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接触,得以保持着早期用法,故而形成北方用"唯"、南方用"尔"的格局.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发现,鲜卑语"处"与汉语的"唯"类应诺词存在语音对应关系,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应诺词是中古鲜卑语"处"的直接后裔或者是借自汉语"唯".  相似文献   

12.
"团"之"揣"义的产生是外力干扰词义发展进程的结果。人们对"用耑为专"的"过度类推"导致"抟(团)"写成"揣";又因声符"耑"误读"抟(团)"音,并在儒、释经典中高频出现,"团"最终感染了"揣"义。研究证明,在充分研究词义发展内部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关注词义发展中的外力干扰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4.
把“VP 过(动态助词)”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在“的”字短词、“把”字句、承接复句中的句法和语义功能。“VP 过”经常出现在“的”字短语中,构成“VP 过 的”,主要用来修饰NP,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代替整个偏正结构。“VP 过”可以构成“把”字句,以“VP 过”前后有附加成分为常见,但也有不带附加成分的用例。“VP 过1”经常出现在承接复句中,构成它后面的VP所表示的动作的时间参照点,而“VP 过2”没有这种用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移位"说、"添加量词"说和"类推"说。《史记》中"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名词+个体量词""数词+名词""名词+数词"的用例情况,说明"添加量词"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类推"说是"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是由"数词+度量衡量词+之+名词"脱落"之"字类推而来,是由已有的"数词+容器量词+名词"格式带动而成。  相似文献   

16.
破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竞争规律的反映,需要由破产法来规范,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试行)》及相关法律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公平的本意是“合情合理、不偏袒”,是公正与平等的有机结合,且重心在公正,是一种“应该如此”的价值判断,具有永恒与普世的价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仅仅将“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视同为公平,并由此出发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存在难以克服的硬伤:忽略了公平中的公正要求,与公众日常生活中“合情合理、不偏袒”的公平观不兼容,极易引发种种悖论,误导价值观的混乱。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取而代之以“维护与实现公平(正义)”,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A多了"和"A得多(了)"两种格式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常可以互换使用,而句子所表达的表层意思基本不变,但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这两种结构在内部结构、深层语义以及语用价值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拿”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是由于动词“拿”由原来独立作谓语开始进入连谓结构,“拿”经常被用作次要动词,并于清代经历了一个双重分析的阶段,五四以后经过重新分析,最终确立了引入所处置对象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