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史荣利 《文教资料》2008,(23):85-86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绘画形式,"文人画"最早是董其昌提出来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系统的美学理论、丰富的笔墨技法,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中国古代文人画创作中的“似”与“不似”造型理论出发,谈谈文人画家的形神观,以及文人画的审美旨趣,旨在弘扬民族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从墨竹这一中国文人画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入手,简要论述了竹画的产生、发展与确立,展示了竹子从绘画形象转化为绘画符号并且最终还原为审美对象的过程。进而以墨竹为媒介探完了诗歌题材中带有自然性与原生态的审美,儒家思想中人伦道德的审美与文人画中淡逸抒情的审美之间的关系与流变。最后.以墨竹与中国文人画审美的暗合为突破口,揭示了墨竹题材产生的内因,阐释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中的淡泊精神郭建军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源发期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说,但文人画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对中国绘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文人画深受中国传统释、道思想的影响,所以优秀的文人...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苏轼既有丰富的创作体验,又有见解精深的绘画思想。苏轼的美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还是在当代都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他对文人画理论上的建树,使文人画很快成为了一时之风尚,以苏轼为代表,推动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时代,影响企及北宋及其以后的中国画坛。  相似文献   

7.
作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为文人画强调用笔找到了理论根据,另外还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深化了绘画的内在功能,并将这些理论贯穿于实践中,推进了文人画的进程,在文人画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唐诗的辉煌与繁荣促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促生了中国文人画的萌芽,为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促生了新的绘画理论“墨法”的产生。唐诗的繁荣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有着极为深远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简论苏轼对文人画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画发展至今,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她在中国画坛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和笔墨形式,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倡导,她已经不言而喻地成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特征。我们回顾文人画理论的发展过程,缅怀作为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苏轼,研究苏轼对文人画理论的卓越贡献,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在明清之际已成为绘画的主流,但自20世纪初开始,对文人画艺术尤其是明清文人画的褒贬之争一直不绝于耳,明清文人画也在这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如何正确评价、如何客观认识的问题而始终处在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中。本文以清代文人画家孔衍栻及其画论《石村画诀》为导入点,分别从自我情感的抒发、笔墨独立性的确立及表现、创新求变意识的高涨三个方面阐释了明清文人画的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1.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绘画美学思想虽然突破了明清复古派文人画柔媚的审美趣味,但同时剥落和舍弃了文人画“韵”、“逸”等审美品格,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导向显露和霸悍。  相似文献   

12.
文人画属于中国画的范畴,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衍生的产物,属于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文人画包含了诗文、书法、绘画及篆刻四大艺术,集中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宋代画论的理论语境,细读苏轼的具体表述,苏轼的绘画理论自成体系,作为早期的文人画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本体论、创作论和审美风格论。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文人画的角度探讨了南北宗的绘画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文人画是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之一,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综合性绘画艺术,创作思想特点是强调抒发个人感情,代表作是梅、兰、菊、竹。其分为南宗和北宗两个流派。南宗以水墨渲染为主,北宗则着重工笔重彩。作者认为南北宗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深入、全面。  相似文献   

15.
元代绘画乃是中国画由宋代宫廷院画向文人画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赵孟頫作为画坛领袖,其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画技典雅的书风,经典的理论都对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如何了解中国传统文人和文人的绘画,以及如何传承文人画是当下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如何用过去文人画家的学识和道德来规范今天的艺术创作.文人画中优秀的传统审美特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文化根基,需求我们在当今艺术理论中去不时地吸收、传承与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兴起于宋元之间,那是对儒家思想控制下的写实为主体的传统绘画的背叛和革新。老庄哲学影响下的两晋绘画突出了虚静和空灵之美,南朝佛教禅宗传入并介入绘画,使失意的士大夫和落魄文人思想意识和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超脱。王维成为崇尚自然和写意的文人画之事实上的领先人。  相似文献   

18.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美学命题之一,它的提出不仅给中国绘画创作和书法创作开创了一个"互渗,融合"的审美情境,尤其是为文人画审美趣味的最终形成做出了不可抹杀的理论贡献,而且也为绘画理论和书法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开拓了新的契机。本文立足传统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理学思想,阐述了作者对"书画同源"理论观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陈佳 《文教资料》2011,(3):84-85
文人画是中国所特有的绘画形式,本文从苏轼入手,研究了文人画的发展渊源、形成的思想依据,以及苏轼在文人画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在分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置苏轼于绘画艺术史中,更为详细地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20.
王雨 《教育与职业》2007,(8):182-183
北宋中期丈人士大夫画形成潮流,郭若虚提出"气韵非师"的理论集中代表了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对以后中国画坛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思想一方面重视人品的培养,对繁荣文人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重视画外工夫轻视绘画创作,导致了中国画整体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