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类识字”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重要课型。此类课型分别编排入二年级第三、四两册。第四册共14课,分三个单元。第一、二单元各5课,第三单元4课。“归类识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台起采,对扩大学生识字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均具有重要作用。一、语文第四册“归类识字”的特点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是小学识字教学中行之自效的两种教学方法。“九义”小学语又教材立足于教学整体改革,综台集中识字自力散识字的优点,编排体系分散识字为主,同时有机安排集中识字内容,完善了教材结何,主审了识字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水船语文“旧类…  相似文献   

2.
魏淑静 《课外阅读》2011,(12):365-365
一.激发兴趣。提高识字效率1.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兴趣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在识字课的编排上有着独具匠心的特点。每单元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非常易于朗读。例如第二单元是“三字经”识字,第三单元是“对子”识字,第四单元是“知识性的儿歌”识字,另外还有字谜识字、量词识字、谚语识字等。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进入三年级命题作文时,要做到“段落分明、条理清楚”,二年级就得在这方面提早起步,抓好过渡。学生通过三、四个学期读书、识字,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为进入三年级打好读写基础。  相似文献   

4.
二年级是识字高峰期,是培养识字能力的重要阶段。第三册课本要求识字380个,有归类识字和随课文分散识字两种形式。随课文识字要贯彻大纲精神,体现识字“四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习惯。这里谈一下我对《北京》一课的识字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开始编入了归类识字。教材的编排在继承现行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进,因此,把握教材特点,培养识字能力,是提高识字质量的关键。 一、教材特点 1、突出了二年级是识字高峰的特点。三册归类识字192个,全册识字380个,二年级总计识字750个(一年级400个,三年级550个),占小学阶段识字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加强了整合性,使学生的阅读时间提前,同时,也使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呈现了“早、多、杂”的特点。“早”是指学生在拼音学习中就要认识70个常用字;“多”是指识字量大,一年级学生就要识字950个,是以往一年级识字量的两倍多;“杂”是指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缺乏从易到难的有序性,大量的识字是随课文学习进行的,虽然编者尽量考虑了从易到难的顺序,但还是有不少生字学生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鉴于以上三点,识字就成了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然而,识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重点,非突破不可。如何突破?…  相似文献   

7.
谈识字教学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二年级学生升到三年级以后,语文学习常常出现“马鞍形”,学生成绩明显下降。老师觉得学生识字不太巩固,读书理解能力差,作文写不出具体东西,教学上问题不少。究其原因,与原来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抓识字的同时,是否重视读、说等训练有关;就三年级的老师来说,能否按照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接三年级班以后,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巩固并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进入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语音基础是比较好的,基本上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具  相似文献   

9.
李伟忠 《辽宁教育》2013,(12):62-63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识字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起点,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现实中,教师和家长存在着对一年级学生识字的“贪多”和写字的“求早”倾向,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有的还产生了适得其反的结果。一年级识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识字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似乎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其实 ,这里的“识字兴趣”就是“识字能力”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是“识字能力”的萌芽阶段。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呢 ?先易后难、逐步巩固并发展学习兴趣 ,贯彻“主体性”原则 ,引导学生互相比较、对照、质疑、解疑、讨论、自悟。对于一年级小学生 ,字形是重点也是难点 ,而借助汉语拼音准确拼读生字 ,学生也基本能掌握。所以 ,在教学时要避难就易 ,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轻松地读准生字的音。这一环节操作得好 ,学生兴趣就来了 ,…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四册归类识字(一)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周美娟二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是最多的年级,要完成大量的识字任务,单靠看图学文和讲读课文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课本编排了“归类识字”的课型。教学“归类识字”除让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字外,还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  相似文献   

12.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石。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告诉我们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儿童年龄特点,想办法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其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一年级识字教学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感悟。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一、作文范围。三年级作文犹如小孩学走路,需要有一个扶着走的过程,这就是由识字、组词、造句到作文的过渡教学。教师首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准确把握“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改进识字、写字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乃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关于“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的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就阶段目标中的“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来说,有以下两点需要加以说明。(一)横向来说,每个学段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比较全面比如,第一学段(1~2年级),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纲》规定的三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目的要求,结合三年级由识字教学向写作教学过渡的特点,小语第六册期末复习,应围绕突出段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林丹 《海南教育》2008,(6):80-80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剐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多年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游戏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相似文献   

17.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剐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多年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游戏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不再提“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不再提“从三年级起开始命题作文”。明确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在一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中将作文作为与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并列的一个部分列出来,这是以前的小语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20.
一、依据教材特点,拓展学生的识字途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语文教材,在识字方面的突出特点是鼓励学生自主、主动地到课外识字。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可以说,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自主识字的源头活水,学生是否能找到源头活水,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做到正确引导。教学中我们就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课外识字的途径。其主要途径简要归纳如下: 1.利用“用具”识字。“用具”识字,包括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玩具识字、文具识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