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一方面译者必须遵循和体现原作品的风格,另一方面译者又必须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使之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译品.本文试从张谷若先生的<大卫·科波菲尔>译本讨论了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翻译界的一代宗师,张谷若先生不仅对待翻译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还对另一种文化与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其译文堪与原作比肩,体现了认真作翻译、用心搞研究的译家精神;以其翻译的《无名的裘德》为例,从张谷若先生对原作风格的精准把握、对哈代创作心态的细致洞察,对哈代行文风格与特点的深刻领悟与详细阐述为主要论述重点,来研究其翻译的特点与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张谷若对《还乡》的翻译为个案,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被动性和主动性,提出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从翻译的任务入手指出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风格的必要性,进而从语言学、文体学、文学、文化和哲学几个层面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并探讨了如何处理好原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学风格可译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此后中外译家逐渐将视角从翻译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译者主体性问题和文化身份问题自然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总是受到文化身份的影响.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目的,将最终决定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谷若是中国20世纪的著名翻译家,是译界的楷模。他恪守译德,译风严谨,为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今社会,译著泛多,但佳作甚少,译德译风的缺失是一大原因。本文欲研究老一辈翻译家张谷若严谨的译风,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作为翻译行为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其文学标准、接受方式、社会意识形态等必然对翻译产生影响,形成译本不同的翻译取向,从而产生许多独特的译作;社会文化通过译者作用于翻译作品,译者对需译文本的选择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而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从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以董乐山的译本为研究主体,将其与刘绍铭的译本进行对比,由浅入深,从词汇、句法、文化三方面研究译者的翻译手段,分析其翻译风格,探究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刘炳淑 《考试周刊》2012,(76):18-19
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典籍英译尤其重要。“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转换到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在典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否做到文化保真,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与传播。本文通过对汪榕培典籍英译著作的片段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典籍英译者如何才能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修辞手段的传达是再现原文风格的重要方面.从所给例句来看,张谷若先生对原文中多种修辞手法,都尽可能以汉语中同样的修辞手法来译,从而充分传达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文化翻译学派以"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的主要范式,这给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带来了挑战。本文浅析了"文化转向"翻译观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并探讨了"文化转向"翻译视角下的译者角色定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对译学研究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为实现翻译研究的读者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文化习俗和诗学传统。一方面,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观照;另一方面,读者也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译者-读者互动结果的复译现象,正是因为译者对不同读者的观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始终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论文以张谷若《苔丝》译本为例,研究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理论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倡导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张谷若先生从事翻译实践及其译作<苔丝>的分析中,展示张先生作为译者,身体力行、身先示范的楷模形象.认为对众多翻译名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翻译的主体性研究,而且可以提高译者自身素养及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7.
周兰梅  徐剑 《海外英语》2011,(9):241-242,267
此研究选取《无名的裘德》的四个代表性译本,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四个汉译本的词汇风格进行对比研究。对比研究从叠词、方言、成语和词汇选择的变化性等方面展开,从而以实证的方法描写了吕天石、曾季肃、张谷若和冼凡四位译者的四个汉译本具有不同的词汇翻译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赖惠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2):127-130,1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别,也形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作品风格上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只是一个限度,若译者深入分析不可译的因素,即可使译文尽量接近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张谷若作为一个哈代专家,他的译作<苔丝><还乡><裘德>等已经被许多学者从文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在翻译研究中多是从语言层面对译作进行对比,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取张谷若的第一部译作<还乡>并从阐释学角度分析他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逐渐从边缘地位上升到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中心地位。译者主体性作用这一课题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并且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汪榕培和亚瑟威利的《乐府诗》英译为例,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来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