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更需要诺贝尔精神。”因此,自诺贝尔奖创办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新中国的科学界一直缺席此项大奖,但在攀登这一科学圣殿的路途上,中国科学家仍没有气馁……  相似文献   

3.
38岁的盛美萍又一次站到聚光灯下。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声学学科带头人盛美萍,在荣膺“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18项殊荣之后,又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球惟一奖励科学女性的项目(“为投身科学的女性”计划),是被誉为女性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在中国的成功延伸。盛美萍是首位获得该大奖的陕西省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从科学界社会分层理论方法出发,重点对我国的两院院士与国际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学界存在缺乏世界顶层科学精英、青年科学家成长缓慢和科技合作与交流少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培养并吸引科技人才、培养青年科学家和加强科学合作交流三大具体建议,对优化我国科学界社会分层和培育青年科学精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令人振奋,表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并不逊于他人。尽管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各种复杂机缘,且不能由此说明所有问题,但屠呦呦获奖,可以使受制于现行教育和人才体系的人们有所觉悟。对于科学界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出现文献错误的现象,我们也应有所警醒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热点     
一位老院士眼中的学界“瘟疫”——科技浮躁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我国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序连续下滑?为什么学术腐败现象频繁发生?这一系列刺痛人心话题的病因,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秦伯益教授一言蔽之:科技浮躁产生的恶果。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去年岁末,我国政府着手制定《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学术界迅速升温。中国生态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先后开了“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大会。今年5月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主持召开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学术大会,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被推到了高潮,因而科学界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就显得日愈突出了。  相似文献   

8.
肖太陶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94-1600
 吴致远、梁国钊两先生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亏待了吴健雄吗?》这篇文章,对《吴健雄——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一文的部分观点提出了批评。本文从七个方面对他们的批评做出回应,并着重就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脑的发现”与“眼的发现”、如何看待诺贝尔奖、“吴健雄的实验够不够好”、“精确与原创是什么关系”等关键问题,做适当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事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次获奖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魔咒,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在获奖的喜悦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自哪个科学领域呢?今后,中国的诺贝尔奖会"蜂拥而至"吗?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是科学家们的终极追求,然而,目前为止中国本土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在科学界有这样一位:他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取代传统仪器"的理论,提出"云智慧仪器试验室"与"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的构想。2011年他的云智慧仪器初步试验成功。他被国人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被评论界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之一",他就是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应怀樵教授。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价20世纪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如何评价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就?今年四月,在北京国宏宾馆召开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上至少有五人的讲演谈到了目前中国科学家的学风以及对他们的学术评价。郝柏林和饶毅的讲演中途二次都被掌声所打断,这是几十个大会发言者中仅有的几次场面。郝把目前学术界的浮躁情绪、泡沫科学、乃至学术风气归因于急功近利的政策,他抨击一些有前途的科学家不是沉下来做科学,而是浮上去做了官。曹聪和饶毅这二位海外华人学者在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状况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却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中国科学家不大可能在可见的未来获得诺贝尔奖。在讲演中,陈平教授谈到了他亲身经历的中美学术体验,这个有些令人伤感化的体验却更让我们相信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难以在可见的未来获诺贝尔奖。“在中国,只有业余的少量的时间可以想点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但无人可以对话。”陈平说这是他一直想回国,却又没能回国的原因。在他们几人中,似乎只有徐光宪院士给予中国科学家乐观的希望,但在这种较为乐观的评价背后却不难看出其中交织着一种爱国的激情。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目里,我们把他们中的四人现场讲演的精彩部分提供给读者,希望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在这一领域里研究的学者们是如何  相似文献   

12.
伊凡 《今日科苑》2009,(13):36-37
近日,美、日科学家利用人体皮肤细胞研制出类胚胎干细胞的消息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奋,"生物科学里程碑"、"问鼎诺贝尔奖"、"莱特兄弟"……各种赞誉纷至沓来。然而,兴奋之余,很多值得考虑的问题逐渐沉淀出来:这个  相似文献   

13.
伊凡 《金秋科苑》2009,(13):36-37
近日,美、日科学家利用人体皮肤细胞研制出类胚胎干细胞的消息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奋,"生物科学里程碑"、"问鼎诺贝尔奖"、"莱特兄弟"……各种赞誉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度诺贝尔奖揭晓了,中国的科学界和文学界仍然没有能实现零的突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53年了,为什么至今诺贝尔奖仍然同中国无缘呢?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一般一个国家建国三十年,一定会有人获得此奖。就连巴基斯坦、南非等国都是如此,但只有中国却十分例外。过去中国的学者们认为:诺贝尔奖是用西方的标尺,对东方国家有文化歧视。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只是中国人自我安慰的好办法。为什么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其也处于东方却频频获奖呢?就诺贝尔文学奖来言,评委中就有懂汉语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终身教…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5日至12日,象征着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罗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  相似文献   

16.
朱清时:缺乏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使我们无缘诺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自1957年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以来,中国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期待,延续了50多年。为什么诺贝尔奖总与我们无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自1957年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以来,中国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期待,延续了50多年。为什么诺贝尔奖总与我们无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有着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十周年。12月17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和中国科技界的代表们齐聚北京.共同参加“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届颁奖仪式。  相似文献   

19.
林予以 《今日科苑》2012,(20):70-72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此殊荣,然而在历史上,中国曾有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经历……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人工胰岛素结晶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这项科研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相似文献   

20.
据新华社消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10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物理的挑战》大型学术报告会上,提出了21世纪科技所面临的四大问题。 这四大问题分别是: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的15次方。 “21世纪的物理发展,更强调整体统一,微观的基本粒子和宏观的真空态需统一研究。”李政道说,“宇宙充满了我们不了解的挑战性的现象,这些问题的突破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