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时代文学特征的集中概括。由于建安文学产生于动乱流离的社会背景之下,所以,有些研究者便认为:“建安风骨,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甚至提出:“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才能表现出  相似文献   

2.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刘鼹的《风骨》篇和严羽提出“建安风骨”这个概念后,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观点颇多,且有分歧,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建安风骨”除了其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情辞慷慨,格调道劲外,建安风骨另外主要特色就是它的人文意蕴,它构成了建安文学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更是为古今评论家所推崇。“三曹”的诗文历来被看做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来透视建安风骨的魅力所在,领略一代枭雄的豪迈情怀。  相似文献   

5.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安风骨”已成为普遍接受的命题。本文提出了建安诗风的另一种倾向———“委婉华妍”,并对刘勰建安文学的论述做了全面探讨。认为仅把《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作为刘勰对建安风骨的注脚,作为建安诗风的概貌,是草率的,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6.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的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特征自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第一次提出“风骨”后,“风骨”便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被运用。钟峰对建安文学的…  相似文献   

7.
建安诗风指的是建安诗歌的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蓬莱文章建安骨,中有小谢又清发”。在我国文学史上,通常是用“建安风骨’加以概括的。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这是在赞扬阮籍。但是人们在解释“建安风骨”的涵意与来源的时候,却常常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说法:“置建安之初,五言腾涌。文帝陈思,纵辔以聘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自献帝播迁,文学蓬精;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王许林、徐林英二同志的大作《‘建安风骨’的再认识》,从中得到不少启发。该文就靠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风格的关系和“建安风骨”内涵的主要所指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建安风骨”,也有利于  相似文献   

9.
<正>建安辞赋,是建安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它和建安诗歌、散文一起,共同体现了建安时代特有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但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的关注却远不及诗歌和散文,对其渊源的探讨更其不足,本文拟就从建安辞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入手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研究的重视,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总结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为此,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感慨动乱现实,抒写内心情性,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建安七子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本文拟对建安时期的文学嬗变作一宏观考察,从建安文学创作主体,创作形式,创作风格,创作精神的角度分析建安文学的特点,试图再现建安文学发展的部分风貌。  相似文献   

13.
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风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感慨动乱现实,抒写内心情性,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建安七子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安作家直接继承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大力发展了乐府民歌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许多有血有泪、慷慨悲凉的优秀诗篇;以其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悲壮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刚健明快的艺术风格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建安时代的中国社会,尽管世积乱离、满目疮痍,却决不是一个颓唐、小巧的社会,也不乏精力弥满的作家。建安时代许多作品呈现了“力之美”的风貌,建安文学可以说是“力”的文学。刘勰大约是以“力”论文的第一人,也是以“力”许建安文学的第一人。他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力柔于建安”。钟嵘也指出:“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至陈子昂则感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提出要复“汉、魏风骨”,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从此,建安文学便与“建安风骨”联系在一起了。当然,建安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并不只是有“力”这一个特点,但有“力”无疑是建安文学的显著特点,“建安风骨”为后来历代论家所  相似文献   

16.
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作品涌现出来,各种文体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也由此奠定了基础。诗作者反对绮靡柔弱的形式主义文风,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历来作家常把建安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把建安作品作为效法的典范。唐代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时有不少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作品具有骏爽刚健的风格,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  相似文献   

17.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8.
汉末建立年间在曹操父子的周围,聚集着“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士,他们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歌唱统一的理想抱负,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路,形成了为后人称道的“建安风骨”.但由于学术界对“风骨”二字的含义一直索解纷纭,因而人们对“建安风骨”也就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点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建安文学在唐代受到普遍推祟,并传播海外。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集中在“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唐诗创作也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文学慷慨磊落、使气命诗引起唐代诗人的共鸣,建安文学文本中那种厚重的生命力感,激发了同样慷慨豪迈的盛唐诗人的诗情。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