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在职场     
1.您在印刷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现在您从事的工作是什么? 2.在工作中您最喜欢什么? 3.在工作中您最不喜欢什么? 4.您所在的公司最近在研发什么新技术、新产品? 5.您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6.您现在最关注什么发展趋势? 7.在知识经济社会,实现印刷生产的数字化已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贵公司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您对推动我国印刷业的数字化生产进程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2.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07,(23):15-17
今年7月23日,《理财周报》沿用《21世纪环球报道》的刊号,成为21世纪报系的新成员。作为中国首份面向中产家庭的大型理财类周报,它诞生的因由是什么?它的办报理念和发展现状如何?未来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带着一系列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理财周报》总编辑夏日先生。  相似文献   

3.
当今新闻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新闻技术、装备的水平,以及记者掌握技术、驾驭装备的水平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每遇世人瞩目、记者云集、瞬息万变的重大国际、洲际比赛表现尤为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竞争必将愈趋激烈。为此我们请一些参与过重大体育比赛报道的记者朋友回答以下问题,但愿您能从中有所感悟。 1、您参加过哪些洲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 2、从您的亲身经历看,文字、摄影、广播、电视记者的装备在高效、轻便等方面有何改进?最好能比较具体地写出装备更新换代情况,当时在国际国内的先进程度。 3、您认为在洲际、国际大型赛事中自己与海内外同行在装备的拥有与运用上有何差异?优在哪里?差在哪里? 4、您认为新闻技术与装备的进一步现代化将对新闻采集、处理、传播流程和方式有什么影响?对记者报道洲际、国际重大活动有什么影响?对记者的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有什么重大影响? 5、为适应这样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在素质上应做哪些努力和提高? 6、您是否设想过21世纪的新闻装备?它们对记者的要求以及记者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调查     
1.你经常上哪些网站?可写出三四个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精彩网、淘宝网、3G门户、西祠记者的家、新华网、人民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阿里巴巴网、FEIDIAN网络电视、2.你喜欢在手机上阅读一些较长的信息吗?不喜欢80%喜欢0%关键看内容是否吸引人20%3.对手机信息你能忍受多少  相似文献   

5.
南台 《编辑之友》2008,(1):66-66
姚明是大家喜欢的,有他参加的篮球赛,许多人总是看不够,可是,换个方式,假如让他单个表演,开头也可能有人看,可有几个人能坚持不厌倦地看一两个小时?能坚持10分钟就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能在几分钟内预警海啸?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人民日报》2011年4月21日的报道说"我国海啸监测能力逐步完善,近海预警报两分钟内可做出",中央电视台4月20日"新闻直播间"的报道喜悦地  相似文献   

7.
最近,全党上下、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如何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以“素质问题与新闻传媒”为题做一组特别报道,从内涵与影响,角度选择与形式创新等方面探讨素质报道。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请一些新闻工作者从不同方面共同探讨。 1、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法制意识是新闻媒介的责任。在您的日常报道中,从事过哪些有关国民素质方面的报道?或者有哪些报道使您将之与素质问题联系到了一起? 2、提到素质问题,您通常会想到哪些词汇和报道语言?您觉得素质问题的报道应当涵盖哪些报道领域和报道面?这需要一个记者具有怎样的眼光、视角与思维方式? 3、对于素质报道,可以运用哪些手法和方式,进一步提高传播技巧,完善传播效果,使之成为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途径之一? 4、您关注过哪些素质问题的报道?有无留下深刻印象的?对您的报道有无借鉴和启发? 5、素质报道本身对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您通常通过哪些途径提升自身素质? 我们期望通过大家的思考与讨论,改进媒体的素质问题报道,提高记者和媒体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4月21日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采用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口一年间增加1亿多人,足见其推进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在数字化阅读方式中,手机阅读是最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因为手机阅读不受空间限制,能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只要有空就可以拿出手机翻一下、看一看.据调查,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14-17周岁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为32.93分钟.无论在商业区还是地铁、公共汽车上,90%的人都在低头看手机,即使身边有同行的朋友或伴侣,也不忘关注手机,甚至忽略了身边人的存在.那么,手机媒体这一便捷的传播、阅读方式能否移植到中医药期刊、图书的出版发行上,使之服务于更多国民的健康呢?  相似文献   

9.
“我是教育出身,又做过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报道关心多些,敏感一些,可能看到的问题多些。”当我请滕藤同志谈谈对科技报道的看法时,他一开头就作了这样的声明。滕藤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化工系、工程物理系的教授、副校长。1985年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半年前,他又被调到中宣部,担任了副部长,分管新闻和教育工作。他告诉我,每天要看二三十种报纸,所以只能看第一版,着重看有关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报道,有时,还需对各报的版面、标题进行比较。“那您是否谈谈对科技体制改革报道的看法?”我接过他的话题,向他提出了要求。他说,报道科技体制改革,我不倾向于把一些事情对立起来。比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我们报道的主导方面是科学技术面向  相似文献   

10.
1、您所在的报纸国际版编辑有多少人,是否有自己的驻外记者?分管多少版面?与国内记者、编辑相比比例是多少? 2、作为国际版编辑,您是否有驻外工作的经验?如果有,是否对您的编辑工作有帮助? 3、您平均每周的发稿量是多少?请举例说明所发排稿件的时效性和版面的安排。 4、作为国际版编辑,您如何与驻外记者或特约记者、撰稿人取得联系并预约稿件?您从哪几个方面将国际报道与国内新闻报道建立有机联系? 5、在运用好新华社通稿的同时,贵报怎样努力办出自己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进入经济大市场,科技投入本身也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格局,这就为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阐述了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对部分科技新闻工作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1、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科技领域的报道的,您认为我国目前科技报道的现状如何? 2、在科技对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科技报道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应当作出怎样的努力以求突破? 3、您从哪些方面获取科技发展的信息,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平均发稿量多少,采用情况如何?您发表过哪些较有影响或自己较满意的科普报道,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技报道最有读者? 4、您是否经常同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界的科技报道有哪些需求和期望? 5、您认为作为科技记者应具备哪种素质,需要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您认为哪些问题属于科技报道中的热点问题?您目前正在关注和研究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哪些问题? 6、您是否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的利技报道?您认为国外新闻媒介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进入经济大市场,科技投入本身也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格局,这就为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阐述了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对部分科技新闻工作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1、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科技领域的报道的,您认为我国目前科技报道的现状如何? 2、在科技对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科技报道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应当作出怎样的努力以求突破? 3、您从哪些方面获取科技发展的信息,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平均发稿量多少,采用情况如何?您发表过哪些较有影响或自己较满意的科普报道,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技报道最有读者? 4、您是否经常同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界的科技报道有哪些需求和期望? 5、您认为作为科技记者应具备哪种素质,需要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您认为哪些问题属于科技报道中的热点问题?您目前正在关注和研究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哪些问题? 6、您是否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的科技报道?您认为国外新闻媒介  相似文献   

13.
1、您从哪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从事过哪几个领域的报道?平均一年有多少篇稿件见报? 2、平均一年有多少时间下基层采访?下基层时在交通、食宿、新闻传送等方面遇到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解决? 3、您在采写报道时查找参考资料是否方便?您周围有些什么样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其中的资料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否丰富、成系统? 4、您在采访中获取的材料事后怎么处理?是否整理建档以便更充分地利用?您对目前资料工作的改革有何建议? 5、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进修提高?您对此有何希望或看法? 6、您是否使用电脑写作?如有,您使用的电脑是否与资料库相连? 7、您及您的同事目前在工作、生活条件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驻台记者一批又一批,一次又一次,怎么可能有写不尽的新闻,怎么写出有价值、有质量、有份量的新闻?这是我们轮流赴台驻点记者的一个难题. 境外业界同仁常说,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每天、每分、每秒都会出新闻,都有可写的报道.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社会生活永不停歇,层出不穷,这没有错;可是,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总要看某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价值高不高?因此,一次又一次赴台采写报道,总要思考如何写出新新闻,如何开挖新闻"富矿",如何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新的报道领域,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捕捉改革大潮中的精彩瞬间,使新闻摄影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既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为此,我们请一批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同志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以便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1、您认为自己近几年在以摄影报道改革大潮中做了哪些比较成功的努力?有哪些比较好的作品? 2、您认为近几年新闻摄影报道改革大潮方面主要成绩何在?有什么新突破?还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3、您在从事这类报道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最苦恼的是什么?您认为新闻摄影在这方面的优势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办法在哪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4、您认为近几年来反映改革大潮的成功照片有哪些(请举出四五幅作品即可)?  相似文献   

16.
1.《当代劳模》:您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钟连盛:能够更好地吸收中外艺术的养分的一种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景泰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 2.《当代劳模》:您最看重一个人的什么特点或品质? 钟连盛:受自身性格的影响,喜欢务实、不张扬、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3.《当代劳模》:您最珍惜的是什么? 钟连盛:现在走上了管理岗位,用于创作的时间少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相似文献   

17.
读者喜爱看什么样的经济新闻呢?据笔者和其他受众对新闻的心理状态来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是基本一致的。一是喜新厌旧。受众阅读、收听或收看新闻总是喜欢具有新鲜事实、新鲜信息的新闻,不喜欢那些充斥陈年旧帐的老报道。前些年,报纸和其他新闻传播工具对改  相似文献   

18.
《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白岩松采访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时,精心设计了 这样几个问题①: 1.您的文章很多人看了之后就说鬼斧神工,经常有神来之笔,那么当您写完 之后,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是否也有种新 奇感?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07,(5):1-1
假如一个满口空话、套话、大话的人在您面前滔滔不绝,您会喜欢他吗?会与他交朋友吗?当然不会。同理,假如一份空话、套话、大话连篇的报纸放在您的面前,您会喜欢它吗?会将其视为良师益友吗?当然也不会。可见,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应当戒除此类弊端,大力倡导朴实、生动的文风。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媒体不好干了”,原因恐怕不仅仅在于经营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媒体形势下的舆情,越来越难把握了.放在十几年前,媒体老总最怕的是什么?最放心的又是什么?最怕的往往是舆论监督报道,一个拿不准,就容易惹上事儿;最放心的,是各个口上的通讯员来稿、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