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华 《现代语文》2008,(4):116-117
过去过于单一的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从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最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回归文化本身、回归人性本身的科学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家庭作业时,既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也要重视挖掘其人文意义,把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徐颖 《小学语文》2007,(5):40-4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6.
杨淑娟 《辽宁教育》2006,(4):32-35,7
作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这是一条被广大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长期反复的验证、比照、痛思历史总结出来的重要论断,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语文学科与时俱进的产物。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作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自然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特点归纳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然,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也应具有这样的属性。这一性质定位相对以前片面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而言,则是一种进步,也是长期争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上.老师们普遍重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见解,毫不吝啬地表扬、鼓励、赞赏,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否意味着体现了人文性,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过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倾向。如:  相似文献   

10.
邬凤兰  冯静  陈宏 《课外阅读》2011,(2):215-2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完整地阐述了出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特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来并加以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11.
周莺歌 《新疆教育》2012,(13):223-22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晤丈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艾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晤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是人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语文课程标摧》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在捍卫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尽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但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浸润人文精神,体现和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3.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交际”、“工具性”,表明了语文学科是交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人文性”表明了语文学科传承人文精神的特点。“交际”、  相似文献   

15.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6.
张继龙 《现代语文》2014,(1):108-109
一、“语文”中“人文性”的界定语文学科的界定在我国教育界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的定位,从最初的工具性,再到思想性,直至后来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直到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才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学科性质的:“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人文学科,语义在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确立,突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意义,突出了语文学科对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所承担的任务,强调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人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19.
韩艳秋 《小学生》2010,(10):16-16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足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