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传统社会中不会产生恐婚族,因为传统的“家本位”文化使个人的婚姻选择必须服从于家庭利益;传统婚姻受到各种亲缘与地缘关系的监督与限制;个人在婚姻面前没有选择压力。婚姻自主意识处于蒙昧状态。婚姻风险意识不强,个人将婚姻选择及其结果的好坏全部归结于命运和天意。内容丰富的传统型婚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空壳化”,其“家本位”特点和各种血缘地缘限制随之减弱或者消失,个体的婚姻自主意识张扬,婚姻风险意识增强。城市化的推进和流动性的增强。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婚姻风险,婚姻自由的获得要以失去某些婚姻方面的保障为代价,个人现在必须单独承担越来越大的婚姻风险.这是恐婚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2.
围绕女性生活及其婚姻这一主线,阿袁串行起婚姻围城内外的一副罗生门和众生相。对婚姻关系的掌控和操纵、对婚姻资源的争夺和取舍,致使婚姻这一客体事实上成为权力争斗的场域:其中既反映了以高校教师为代表的女性群体之于婚姻的价值选择,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生态与群体价值观对女性个人生存空间的挤压。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婚姻的态度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价值认识所达到的程度,也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婚姻的别称同样也折射着一定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和社会观念,对包含历史文化内蕴的婚姻别称进行集释,对认识古代文明及其演变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对婚姻的描写 ,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化形态上 ,是中国婚姻文化的历史积淀 ,具有婚姻文化的交换功能与政治结盟的性质 ;在艺术表现上 ,是为了增强情节结构的艺术感染力 ,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爱情价值论     
面对爱情婚姻的新变化,我们应该注重爱情价值的研究。爱情的价值就是爱情双方相互满意的程度,这种满意的程度是由爱情双方的个人内在价值、个人崇尚价值、社会功效价值和社会舆论价值的相互契合程度决定的。我们要获得这四种价值较高程度的契合,即要获得幸福美满的爱情,就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努力增加个人内在价值的原则;积极与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价值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对婚姻的描写,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化形态上,是中国婚姻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婚姻文化的交换功能与政治结盟的性质;在艺术表现上,是为了增强情节结构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社会中.婚姻并不仅是婚姻双方个体之间的事情,它还关系着族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同时也影响着各种习俗的传承。陕北婚姻习俗中的各种禁忌,如:择婚禁忌、议婚禁忌、嫁娶禁忌以及婚后禁忌等都有历史延续性、多元性特点;同时也反映着陕北人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喜庆婚礼气氛的点缀,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意义。对于了解陕北人的观念习俗、精神世界都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佐拉·尼尔·赫斯顿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描述了黑人女性珍妮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追求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历程。由于身处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主导的社会,珍妮被剥夺了自由和发言权,其自我认同感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珍妮的三次婚姻,呈现了珍妮对待婚姻的三种不同选择态度,在不断的放弃和重新选择之中,珍妮实现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自我价值。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珍妮对婚姻的自由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即人们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实现自我意义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周王朝建立初期,摈弃了许多原始婚俗,制定了婚姻三原则,并详细规定婚礼要经过"六礼"的程序。不仅注重个人婚姻自由的实现,也强调婚姻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婚恋和婚姻问题,要认识到婚姻并不只是关乎公民个人权利自由,应该提倡婚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消除权利实现上时间和空间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职业存在的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具有宏观社会系统的客观存在性、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存在性的特点.通常,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存在性具有:功能效果必然存在性、功能价值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并存性、功能界定的主观模糊性、功能存在的历史变迁性四类主要特征.各个职业类别作为一类社会子系统,人的职业存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同样具有功能存在性的特征.总结起来,现代社会个人的职业存在规律,可以用"职业存在的功能--受益模型"加以概括,即个体功能对社会需求和职业收益对个人需要的双重满足.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础,也是任何具体社会形态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人——自然——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觉能动性决定了社会具体结构的建构性。劳动实践的“物质变换”在自然规律的作用及其未来理想社会的特征上都强调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性选择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在婚前、婚后都不落夫家,并且在寡居期间均有着广泛的社交活动及性选择的自由。婚后这种自由虽然受到某种限制,但仍然基本上处于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此种历史文化现象,仅仅用“母系社会残余”来解释,至少是很不够的。文章运用历史资料和民族志材料,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论述,进而探索两性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地位与行为差别。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许多工作都不是某一领域单独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动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共同推进。体育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功能就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进一步开发体育的社会功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控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义利观念的根本转变,导致婚姻关系中的门第婚让位于财婚,婚姻论财成为一种颇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本文对嫁妆的内容、数量、来源、归属作了梳理。这种婚姻论财的最大受益者是出嫁女子。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使得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今时代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 ,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在探讨有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应该将人们既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这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论原则。现实的人作为"剧中人"与"剧作者"的统一体,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未来社会要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应该既超拔于任由自然控制的动物性状态,又摆脱特定历史或社会关系条件对人的限制和不合理规制,从而克服"剧中人"与"剧作者"两种角色相互分裂的状态。对"剧中人"与"剧作者"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既是马克思世界观、价值观,又是认识论与方法论。它蕴涵着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科学态度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未来社会理论的理论生长点和基本的运思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揭示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标准就是使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标准理论,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哲学家认为“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社会机制作用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利益相系,各得其所,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我们要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以制度机制建设为基础,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方面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刘心武揭密《红楼梦》、易中天品读《三国》、于丹妙说《论语》、王立群读《史记》的热潮接踵而至,"国学热"、"经典热"现象蔚然成风。透过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感依然观照着当下社会和现代人,为人们进行精神导航和人生指引,对现代人精神人格的塑造和构建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遗产,扬长避短,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它的婚姻形式有回族内部通婚和回族族外通婚。族外通婚中回汉通婚位于首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通婚比例有所提高。回汉通婚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婚姻观念和生活空间变迁的原因,并且这种通婚表现出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