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本文通过对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分析,揭示影响我国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客观因素,为我国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G大学2021—2022年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结果为样本开展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分析研究,根据当前G大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提出通过强化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及规范性指导等举措全方位提升地方高校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推动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通过构建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理论模型,对中国14所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2424份有效问卷进行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后发现,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和学术规范都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学术规范影响最强,科研实践影响最弱且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生培养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部分中介了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中介效应达到76.85%。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制度的执行力度、提升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的质量、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自信心等。  相似文献   

4.
学术创新能力是促进科学进步的基石,然而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逐渐呈现为部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状态,导致很多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地方高校当然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文章在研究学术创新及学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现状,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及创新知识结构,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对策。实践表明,利用该对策能够很好地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应局限于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也是考查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提升及教育观念转变两大方面总结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免疫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践过程及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调查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要求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特点,提出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导师指导、搭建学术平台、增加学术交流、重视科研实践、加强质量监控、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学术氛围、丰富学术资源等多途径,培养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构建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模式中的高层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发展。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课程、培养平台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与科研化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参与科研训练与传授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化、规范化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现状和当前面对就业压力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了满足当今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需求,研究生培养的主导模式面临着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硕士转变的急迫任务,而如何平稳实现转型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考验。本文提出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探究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期望提升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实现实践环节、教育改革的建设,深化发展工程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术研究者必备的素质。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相继发展的要求。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既要改进现有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研究生对科学问题的发现和认知能力,也要注重学术氛围的影响,引导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新视角来分析如何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着重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建设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术道德建设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净化社会学术道德环境、加强研究生培养机构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导师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水平等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实施的不断深入,其培养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显著的就是实施过程中普遍缺少对专业价值观的重视。为此,提出构建突出专业价值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将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与专业职业特点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着重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软件工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将校企联合深入引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中。同时运用分组、角色扮演等项目驱动教学法按照软件开发的过程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翠丽  高奇峰 《科教导刊》2019,(10):167-168
君易(化名)遭遇情感挫折、考试压力,加上自身个性因素,在一次偶然的狭小拥挤空间体验经历的作用下,出现幽闭空间恐惧倾向,在拥挤或狭小的空间,如电梯等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悸发慌等躯体反应。结合来访者实际情况,通过系统脱敏,结合放松疗法、认知疗法等使其症状得以缓解和减轻。  相似文献   

14.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开设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课程设置上兼顾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智能电网专业特色内涵同时凸显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和"成果导向"的核心要素。在实地考察并参照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梳理了我校设置的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完善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气工程和信息工程相结合产生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专业,课程配置需要兼顾学科和专业方向发展,其核心课程电气测量技术需要逐渐向智能电网领域渗透。为了健全专业建设适应社会需求,本文分析了传统电气测量技术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智能电网电气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通过删减和扩充课程内容以及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使电气测量技术逐步适应和满足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PBL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广为关注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过程中,用PBL教学法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调动积极性非常有意义。然而,PBL教学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PBL教学法进行改良,将其与多元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各取精华,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为探索更有效的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的教学方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做出评价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教师评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调查了173名中国某省高校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研究发现被调查教师评价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其评价素养对评价实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评价素养水平起影响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与测试相关的职前学习,在职科研和参与命题经历。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部分高校已采用这种模式,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必要性及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科研能力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必备能力,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课题组层面、导师及研究生个体等几个方面,谈了一下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李丹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0-221
物理化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发展状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方式,提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