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确高职公共选修课的价值定位,是公共选修课各种相关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的根本.从课程的各类关系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公共选修课能够率先体现高等教育课程的形式特征,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保证,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并且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实验园地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一体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在课程开设、教学组织、质量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慕课"引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优势以及如何将其与传统课程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资源质量不高,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提高认识、加强定位,充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键 《林区教学》2013,(3):9-10
公共选修课作为促进高职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设置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公共选修课不够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公共选修课结构不够合理等方面。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工作坊的授课模式在高职公共选修课中的引入,可以作为高职高专公共选修课改革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5.
现在,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时间相对较短,各类高职院校依然热衷于专业教育。虽然所有院校为完善课程体系都开设了很多公共选修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选修课程并没有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研究通识教育视阈下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及管理,探讨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途径,从而使公共选修课为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以通识教育理论为基础推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公共选修课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通过“红楼梦赏析”课程教学实践及改革,探讨了通识公共选修课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公共选修课《趣味英语》网络课程为例,阐述了网络课程如何为公共选修课搭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并具体说明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在公共选修课《趣味英语》网络课程中的应用,以期对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公共选修课,是由学校组织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它是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的一个重要类别,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公共艺术选修《歌剧欣赏》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际,讲述教学实践中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将对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阐解了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8项原则,分类方式及其教学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0.
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公共选修课是通识教育的基本形式.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建设缺乏明晰的理念支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难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借鉴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的基本经验,高职院校应从树立通识教育理念.系统构建选修课程体系、规范学生选课制度、MOOC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说句玩笑话”“开个玩笑”及相关语篇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话语中独立使用的"说句玩笑话""开个玩笑",凝固性强,是语用标记语,简称为"玩笑标记语"。有语用标记功能及相应的篇章功能。提前引导或后置补充所标记话语的理解方向,消除其不合适性或误解可能,增强其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可接受性,并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玩笑标记语与所标记话语构成语篇中的"玩笑言语块",内部,形式衔接语义连贯;外部,作为一个言语整体在语篇中相对独立地存在,并与上下文取得形式和语义上的多重联系。有言语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讨厌"和"厌恶"是一对近义词,在主观情感上都有反感、不喜欢的意思,但"厌恶"比"讨厌"不喜欢的程度要重些。"厌恶"只有动词词性,"讨厌"除了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在语义上二者有词义轻重、搭配对象的不同;在语用上也存在概念义和语境义以及语体色彩的差异;在句法上与不同的宾语连用时的情况,以及能否进入把字句等诸多问题上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当前大致存在着"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五种范型。其中",少教多学"主要表征为一种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主要表征为一种突破"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主要表征为一种反驳"以教定学"的教学活动逻辑;"教学合一"主要表征为一种针对"教学分离"的教学协同意识";教学相长"主要表征为一种超越"教学互损"的教师职业境界。探讨这五种关系范型的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4.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滥觞和原型。原始五行说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据和运用对应现实、具有直观具体性的象形思维;阴阳说则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而往较高程度抽象性发展的结果;两者的合流,从思维角度看,亦是依据于象形与会意思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监狱是《双城记》里的一个重要主题,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主人公在监狱里饱受着肉体T精神上的折磨。监狱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出了下列监狱,有形的:巴士底狱,拉福斯,台尔森银行——巴士底狱的翻版。无形的:曼内特的精神监狱;德伐日夫人的复仇监狱;法国人民的生活监狱;达尔内的守愿监狱;卡尔顿的情感监狱。浅探了上述监狱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伏笔作用,各种监狱都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项目式"教学方法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特色选修课"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从浅到深,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论证了"项目式"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中起到的引导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反思其有效性,并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行为提出具体的实施方式方法,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基础知识与实际项目案例相结合,课内课外教师充当指导角色。采用项目驱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8.
Pr?sident/Pr?sidentin, Vizepr?sident/Vizepr?sidentin und die beiden Sekret?re/Sekret?rinnen bilden das Pr?sidium der ?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hre Wahl bedarf der Best?tigung durch den Bundespr?sidenten. Der Wahlvorgang ist durch die Satzung und die Gesch?ftsordnung der Akademie geregelt. Unklarheiten im Gefüge der Wahlrechtsbestimmungen k?nnen die Operabilit?t beeintr?chtigen und Anschlusskonflikte über die Gültigkeit von Wahlen zur Folge haben. Die Best?tigung durch den Bundespr?sidenten hat keine Kontrollfunktion. Sie ist ein symbolischer Rest ehemaliger monarchischer Interventionsvorbehalte. Heute unterstreicht sie den hohen Stellenwert und das Ansehen, das di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ihre Autonomie haben. Die Folgen einer fehlerhaften Wahl werden durch die Best?tigung des Bundespr?sidenten nicht geheilt.  相似文献   

19.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简约与精约内涵:简约就是用简单的创意设计手法表达最本质最理念的艺术效果,精约是更讲究、更直接、更彻底的"简约"设计;剖析了二者共性与特性:简约与精约都是形式的现代化和简洁化,强调功能工艺的精致和效果的完美,将空间美感与神韵真实的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性的真实之中;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应用:简约力求以简单的方法,精当的建筑元素来获得建筑的力量,力量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约则提倡文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