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2,(21):8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网络等新媒体而言的。除了传播渠道"传统",传统媒体究竟还有哪些"传统"?传统媒体在改变"传统"形象,用新媒体把自己武装起来以更新潮时,是否把自己优秀的"传统"给淡忘或丢弃了呢?那些优秀的"传统",是否是传统媒体在新时期可以依赖的根呢?  相似文献   

2.
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是摆在当今媒体业内的严峻课题,也是各传统媒体必须直面的问题。传统媒体转型,并非是和新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过程。全国两会是各路媒体展现融媒传播的"练兵场",本文通过今年全国两会的融媒传播呈现的"技术新、创意新、报道模式新"等三方面特点入手,展现了一些传统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中采用的新媒体手段和融媒传播路径,分析阐释了融媒传播从"相加"走向"相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如今,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和融合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配置尤其重要,本文对新媒体所需人才队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的短信传播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  江南 《新闻记者》2008,(12):44-47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在某些重大事件中,传统媒体不再是舆论的主导者,而新媒体往往"领跑"舆论.此次四广元"蛆虫柑橘"事件的舆论扩散和现实影响过程,手机短信传播就发挥了巨大威力:一条有关柑橘疫情爆发,提醒亲人朋友暂时不要购买柑橘的消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进而波及各个省市的柑橘销售市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体快速壮大、传统媒体不断转型升级,呼唤我们科学弥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缝隙",加速二者的融合以提升传统媒体自身的多元传播力。主动拥抱新技术、在交互与即时传播中介入内容生成,对于融合战略中的新旧媒体而言,无疑都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媒体融合是一个大工程,可以开阔思路、拓展空间,但融合本身永远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路径和方法,融合的最终目的不是消灭媒体差异,消泯个性,实现"传媒大同",而是顺应世界媒体变革大潮的战略  相似文献   

6.
齐雯 《中国传媒科技》2014,(8):58-58,68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正以迅来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并以其快速、便捷、直观等优势冲击着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日子"似乎越来越不好过。传统媒体真的会完全被新媒体取代吗?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求存创新?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背景,分析两种媒体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博弈"中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4):17-25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勃兴引发了激烈的新闻端口之争,被迫卷入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实践面临巨大变革。然而,由于始终无法克服旧有传统中商业取向与宣传取向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地方传统媒体的价值取向与报道旨趣与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并不契合。其媒介融合转型只能停留在建成"新闻端口",而无法形成挑战商业新闻端口的竞争力。在既需要变革又不能彻底变革的情况下,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能使传统媒体内在的市场/制度二元区隔及其各自内在逻辑的差异被进一步强化,加深了它作为"文化孤岛"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正面对新媒体冲击和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传媒业界大呼狼来了,更多中小媒体甚至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一时间,传统平面媒体如临大敌,惊呼传统报业走向死亡的大有人在。连个别平面媒体的休刊或转型,都被解读为"死亡样板"。几乎全国上下,传统媒体转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转型的动作一个接一个。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转型会死,转型死得更快!"  相似文献   

9.
在全媒体时代,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首发优势遗失殆尽,播报的新闻报道因被新媒体抢先发布而成了"旧闻"。为应对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这些"官微"和"传媒"又造成了互博的尴尬局面,如何在"官微"和"传媒"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双赢,是新闻人需要正视的问题。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剖析了"官微"和"传媒"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和谐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0.
方舟子与韩寒的争论构成2012年初期的新闻热点。从新闻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争论双方的谁是谁非并无本质的兴趣,只是对"新闻的发生"这一课题感兴趣,对传统媒体的介入时间的选择以及介入方式本身感兴趣,希望从这种研究的描述之中清晰地显示当下新闻现场的形成过程,清晰地显示新媒体(以"微博"为代表)的快速性与成熟性,传统媒体(以"报纸"为象征,某些新  相似文献   

11.
邱倩 《东南传播》2016,(6):135-136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不再是受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这也催生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就能通过新媒体获取海量信息,这对传统媒体尤其电视媒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站稳脚跟,二次传播成为电视新闻媒体拓展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更应注重在二次传播中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公信力,填补有效信息缺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升电视新闻的二次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进步带来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多元化,传统媒体原有的受众日渐分散。近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崛起,"两微一端"以及抖音快手短视频APP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融媒体的优势愈加明显,传统"把关人"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媒介融合和竞争并存的新格局下,对"把关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形式进行探究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视不死     
有的人说电视要死了,而我说:电视不死!这当中可没有皇上万岁万万岁的意思!诸君莫笑,且听道来。
  最近参加了不少论坛、讲座,主讲者多为新媒体的代表,如网站精英、微博大腕等。而内容主要是如何向新媒体学习,如何使传统媒体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4.
微博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和手段,每天生产无数海量的"微新闻"。解析"微新闻"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信息源,全民皆记者;二是即时传播,反应快速;三是互动性更强,传播效力巨大。"微新闻"的开放式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转变理念,主动介入"微新闻"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必须跟上新兴媒体的步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态,而且由这种传播技术创新而催生出来的新媒体,正在推动传媒格局的重大变革。新媒体出现时间还较短,虽然占据了技术上的优势,但并无"强势"可言。传统媒体广播面  相似文献   

16.
袁勇 《新闻记者》2007,(11):101-103
数字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演进,颠覆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概念和媒体运作模式,丰富了信息传播文化,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弱化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挤压传统媒体尤其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传统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转型方式,如"电子版"、"报网互动"、"地方新闻门户"、"全媒体记者"、"手机报"、"全媒体"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尚难以承担整体转型的重任。当然,在积极转型的探索中,大家也逐步认清了趋势,形成了向新媒体转型的共识,但尚难以找到成功的转型道路,"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成为传统媒体从业者普遍的心态。那么传统媒体是不是就注定灭亡而难以找到自我涅槃之路了呢?无疑传统媒体的转型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一方面要树立起转型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更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体的转型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观念、战略、体制、  相似文献   

18.
新论     
《新闻实践》2011,(5):77-77
传统媒体要引导新媒体完善主流价值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一方面表现为群众从网络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微博等新的传播形式发展迅速,这样的现实无疑对包括纸媒和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提出了如何在迎接挑战中引导新媒体的时代要求。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所要做的不仅仅是与新媒体争夺受众,更应当发挥自身特点,引导新媒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以手机以及其他接收信息为平台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逐渐走向衰落。所以,中国传统媒体必须积极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向,完成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新媒体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作为传统媒体,应高度关注和深度思索自身所受到的冲击,探索并走出一条适合传统媒体发展的道路,并最终努力将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转化成一种新生的推动传统媒体向更高层次、更大平台发展的新动力。"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媒体形式,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