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在高等院校的金融保险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不对称、培养方案目标不明确等不足之处。这些薄弱环节源自社会宏观环境和高等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自身建设。我国金融保险事业的发展质量受人才质量的制约,为此应当以突破传统桎梏,调整课程设置,联系当地实际需求的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应当从环境和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入手,结合自身和身边的现实问题,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薄弱环节重点强化。  相似文献   

2.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关系高职教育的成败.随着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深入,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发生一些重要变化;金融保险行业市场发展也呈现新的趋势.通过对目前全国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发现,大多数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培养方向上基本一致,但在培养规格的定位上既不一致,也多不符合人才发展需要,而在人才就业领域的定位上与金融保险综合经营发展趋势则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金融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的稀缺对于我国高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要深入落实我国的高等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在有效的配合区域内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背景下,积极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建立我国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4.
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围绕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2+1"教学模式,及有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质量监控及成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作为与金融保险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新兴专业,建设"校企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对推动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提高专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校企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深入剖析了目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就如何建设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引发"金融+科技"跨界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加剧复合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供需矛盾,从而引发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的探讨.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并通过实施"以德技并举为育人目标,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课程体系,系统构建兼具'专业性+实践性'师...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现有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实际,从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办、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设计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决策,切实加强上海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将上海高校的一批专业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高校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科教育高地,为上海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今年初,上海市教委决定用4~5年的时间,在市属22所本科高等学校中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海关物流”、“外贸经济”、“旅游会展”等10个人才培养教育高地。本文着重探讨金融保险教育高地的建设思路。一、国际金融中心与金融保险教育高地早在十几年前,中央…  相似文献   

9.
徐倩 《考试周刊》2014,(85):7-8
《财产保险》课程是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对接保险行业企业工作的必修课程。为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及评价手段三个方面对高职《财产保险》课程提出相关改革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高职院校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的规律,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金融保险专业构建“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本科院校对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以点:准确定位,优化模式,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推行"合作性学习"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开展金融模拟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德育工作,使金融保险学生变得既富有、又高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将“做中学,学中做”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项目化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学做合一.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基于“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我国当前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标准要求的分析,提出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包括三个方面,即以就业需求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基础,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不断提高教师授课能力.从而得出创新和完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经济新形势下的混业金融人才需求为培养方向;不断开阔教师视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共同寻找校企双方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更适合本经济区域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模式,保障本经济区域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采用总结归纳法、比较分析法等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得出结论:这些相关文献均采用了不同的指标,分别构建出了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模式,呈现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各种路径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格局.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指标选取不够全面,未构建出专门针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模式的具体评价体系,不太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等等.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经营成为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金融业、保险业正面临巨大变化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经营的现象,分析我国金融保险混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问题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金融保险类专业来说,开展实训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本文从保险业务及核保核赔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的分析作为出发点,通过分解工作过程、分析每一步骤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力求设计出模拟工作过程的保险实训课程,使保险实训课程内容与各工作岗位得以衔接,实现学生通过实训就能具备工作岗位所需能力的目标,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我国金融保险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会遭遇到严峻的竞争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势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研究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构建,面向社会对金融保险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保险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运用投入产出表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关联程度很低,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各行业对传统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高。而对新兴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小.整体上新兴服务业影响力系数明显较高,传统服务业则相对较低;传统服务业感应度系数明显较高,新兴服务业则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各行业内部关联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深入研究地质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实现路径,促进行业特色高校丰富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保障。随着地质行业的转型发展,地质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国家发展。这就需要地质行业高校不仅从需求侧进行人才培养,而且要从供给侧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本文基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求,聚焦地质行业发展需要,从供给侧角度探索地质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关键及实现途径,为行业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部门预测统计,我国加入WTO后短缺的关键人才有四类:一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二是高新技术人才;三是高素质、复合型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四是高级金融保险人才.对于这四类人才,高校的培养力度应加大,作为加入WTO后及21世纪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尽快为我国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