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2.
尹延新 《报林求索》2012,(8):160-161
<正>余少时是以反复临习白石老人的大写意画而步入绘画之门的。继而又精研于古今花鸟画诸大家,笔耕不辍,工写兼顾,广取博摘,饱览强识。"文革"期间,又潜心于西画的苦习。之后,在于希宁、杨文仁教授提议下,刻意专攻写意花鸟画,几经变法,上下求索,于"师古人"中寻根,于"师造化"中求生。弹指间,五十余年过去,目既往还,当淀积于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之苍桑后,于探求"大道震撼"之艺术苦索中,方又重新提笔画白石翁,八大山人。  相似文献   

3.
虾图     
<正>此幅作品承家法,得白石老人精妙,用笔简练,墨色挥洒自如,不拘成法。现藏于云南省档案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主席和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之交。主席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20周年。白石老人诞辰于1864年1月1日,主席比他小29岁。两位都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位出生在湘潭的白石铺,一位出生在湘潭的韶山冲,两地仅相距45公里。两位都叫“石头”,主席乳名石三,老人名为白石。两位都为“阿芝”,主席原名毛润芝,老人原名齐纯芝。两位都是湖湘巨子,一位是一代伟人、共和国缔造者,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画坛巨匠。两人互相尊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沙伟 《湖南档案》2013,(7):16-20
毛泽东主席和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之交。主席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20周年。白石老人诞辰于1864年1月1日,主席比他小29岁。两位都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位出生在湘潭的白石铺,一位出生在湘潭的韶山冲,两地仅相距45公里。两位都叫“石头”,主席乳名石三,老人名为白石。两位都为“阿芝”,主席原名毛润芝,老人原名齐纯芝。两位都是湖湘巨子,一位是一代伟人、共和国缔造者,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画坛巨匠。两人互相尊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乔希 《报林求索》2012,(8):159-159
<正>尹延新先生乙丑年自号舜耕山翁以来,画风精变,佳作迭出。惊讶于先生于外人看来画风成熟之时的大破大立,所谓舍得,言易行难。两年以来,延新先生取法白石老人的工笔草虫,在省内乃至全国学术界以及收藏界引起了极大关注。今日再见先生,却又看到精炼八大笔意的笔墨新作,以花鸟之题材,释山水之宏图,莲花荷枝,青蛙流水,以舜耕山翁标志性的疏朗长线为骨,以浸  相似文献   

7.
佚名  王炜 《出版参考》2009,(3):21-21
老舍先生和齐白石老人是好朋友。建国初期,国画作品价格十分低廉,齐白石的作品每平方尺不过10元,老舍为了资助他,常多付酬金请他作画。老舍喜欢用名人诗句为题请齐白石作画,而白石老人对这种“为难”也颇感兴趣,觉得“正合余意,余亦喜爱”。  相似文献   

8.
<正>艺术家大多期望长久,不管是艺术作品还是艺术人生。当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更何况有限而短暂的人生;相比较而言作品则稍微可以长久一些,可以相对无限地传承。齐白石晚年画了一幅得意之作,题跋云:"手妙纸佳方有此画,百年后若不值百金,白石作鬼也应痛哭。"可见大师也未能免俗,期望作品在身后还能传世,还能增值。而实际上,白石的画超过"百金"哪里用得着"百年"?不说其本身的价值,仅"通胀"因素就足够矣。只是,白石老人恐怕未曾料到这一点罢了。然而,再有名的艺术家,究竟  相似文献   

9.
夸张与变形     
最近从文史笔记中读到一篇关于齐白石老人改变画虾风格和技法的故事。文章说,白石老人八十岁以后,不再画繁密的虾群,只为几只虾传神,更重要的是,观察出水中的虾身不是直直的,也不是弯得像月牙,而是有起有伏,因而齐老以后画虾改变了虾的起伏的角度,仅画六条大须,略去了小须。游足也由原来的许多只简化为五只。这些变化使得画幅的空间加大,突出了虾的游动神态。这种删  相似文献   

10.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出版参考》2005,(2):42-4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11.
[原文]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座,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②。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  相似文献   

12.
[原文]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座,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②。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  相似文献   

13.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14.
同刘墨禅有交往的人称他“刘大师”。大师者,一为推崇他的画品.二喜他的人品。“地案斋”的由来刘墨样的画室取名“地案需”,与众不同的取名自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刘墨禅9岁丧父,童年时代的生活,去日苦多。自幼爱好绘画,使他在不幸中找到了一份慰藉。12岁辍学养家,没有钱买纸笔练画,遂以大地为纸,以木炭为笔,随心画来,恣意涂抹。他那时就想,白石老人能通过自学努力从一个穷木匠成为艺术大师,只要我心诚勤奋,也一定能有所造就,在这一精神的感奋下,刘墨排开始了国画艺术道路上艰苦的追求和探索。观察、写生、试着创作,没有师…  相似文献   

15.
在蒙古流传着一个离奇的传说:茫茫的戈壁沙丘中,常有一种巨大的血红色虫子出没,它们形状十分怪异,会喷射出强腐蚀性的剧毒液体,还可从眼睛中放射出一股强电流,让数米之外的人或动物顷刻毙命,然后,将猎物慢慢地吞噬……大家把它称为“死亡之虫”。当人们第一次听到蒙古传说中的“死亡之虫”时,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杜撰的玩笑而已,它就如同科幻电影和连环漫画中的怪异大虫一样。但是,“死亡之虫”却似乎并不是一个荒诞的传  相似文献   

16.
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老年人再婚失败率非常之高。现在,10个再婚的老人中就有6个以上离婚。80年代末起老人再婚潮中组成的家庭,到现在大半以上已经解体;诉诸司法体系的老人离婚案里,90%是再婚离婚。在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的时候,很多再婚老人自己却没能挺住。这对于曾经举国上下呼吁给老年人再婚关怀的社会来说,无疑是迎头一击。在畸高的离婚率背后,隐藏着我们时代的多少无奈与酸涩。  相似文献   

17.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含着激动的泪水,为我们讲述了他70年前那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革命经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而动容。这位老人就是周健。一位曾经爬雪山,走草地,对党对革命信念无比坚定的老红军。  相似文献   

18.
晓冰 《新闻界》2000,(5):72-7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要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工作。”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也居世界首位,目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 1. 2亿,预计到 2000年将达到 1. 3亿,每 10个中国人中就有 1个是老人。我国老龄人口增长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老人之多,为世界所瞩目,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做好思想、理论、法律、物质方面的准备工作。思想准备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新闻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让人们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白石桥东长河(高粱河)北岸,有一座古老的寺院——五塔寺。五塔寺环境安谧清静,为明清两代巨刹。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说起齐白石的"朋友圈",除了礼聘齐白石当教授的林风眠,陈师曾也是齐白石生命中的"贵人"。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知遇之恩,除齐白石《自述》之外,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10月)和张次溪著《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林浩基著《彩色的生命:艺术大师齐白石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9月)以及胡佩衡等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几部书都有明确的记载。1917年,齐白石第二次到北京避匪患,在琉璃厂南纸店卖画、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