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清代河东河道总督是管理山东、河南段黄运两河,以及附属河流、湖泊、闸座、泉源等水利设施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不仅担负着黄运两河的防洪、修缮、挑挖等任务,而且还负责附近区域的治安、巡防、催攒漕粮等责任,是一种行政与军事职能并举的部门.通过对河东河道总督的研究,对我们了解清代东河的河道、漕运、水利设施都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河道总督在死后受到祠祭的现象相当普遍。清代一百三十二位。河道总督中,死后受到祠祭的就有近三分之一。其祠祭类型更是复杂多样,大体有五种:河神;贤良祠;名宦祠;专祠;地方报功祠。厘清河道总督在后世受到祠祭的各种类型,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河道总督这一行政群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漕运是清代封建国家之血脉,对于维持中央政府政治、军事、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巨大的意义。作为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漕运总督,与仓场总督、河道总督等专业技术性大员一样,共同构成了机构健全、管理完善、分工明确的国家漕运系统。除掌控漕粮收兑、运船修造、漕丁检选、查验回空、催攒漕欠外,漕运总督还担负着部分河道、仓储、盐政、屯田、赈济、军事事务,在封建国家行政体制上的位置异常重要,甚至与清朝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清代江南河道总督的设立,对江南地区的水道治理、工程修建、漕运事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江南河道总督不仅与两江总督存在着事务上的合作与协商,更有权力与利益上的冲突与博弈,其位置是否稳固与中央权力及地方权力是否保持平衡有很大的关系.清政府虽专注于保漕,但缺乏对黄淮运进行系统与长期的规划与治理,加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与河政官员的贪赃枉法,最终也没能改变河政走向衰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座落在河北省保定市市中心。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北京)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官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直隶总督设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全称是“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职责是“综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也就是管辖直隶省的一切军民政务。鸦片战…  相似文献   

6.
总督制是清代地方行政的重要制度之一。传统研究对于总督制度的讨论视角往往局限于乾隆朝以来所确定的“八大总督”的格局,以此为基础进行宏观、线性的梳理,未能将讨论代入到制度的关系与过程之中,因而忽略了这一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有机与动态。本文所讨论的川陕总督,在清朝初期发挥着巨大功用,几乎贯穿了清前期总督定位调整变动的全部历程。在乾隆朝定格总督部署格局之后,川陕总督这一职务遭到拆分,因而通常被既往的总督研究所忽略,将其简化为四川总督和陕甘总督形成过程中的临时形态,从而忽略这一职务在清前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职务的设置、调整、变动进行还原梳理,以期深化学界对总督制度的形成过程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河官是清代官僚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清朝在河官选任上有特殊规定,如要求熟悉河务、身家殷实、吃苦耐劳、清正廉洁。同时,在河官选任中实行预选,将题补权力交由河道总督,放宽回避制度等。这些措施在清代河官选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黎仁凯、衡志义和傅德元等三人合作撰述的《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署》一书,最近已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18万字,12章,49节,分两大部分.一部分讲直隶总督建制设立及直隶总来督署的情况,另一部分介绍清代历届直隶总督人选情况,其中特别着重介绍了李鸿章、袁世凯督直的情况.书后附有《直隶总督年表》、《新建保定总督公署碑记》和《直隶总督平面图》.直隶总督在清代各省区总督中居道席地位,特别是李鸿章、袁世凯督直,使之在清廷内政、外交、洋务和推行新政中占重要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直隶总督衙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  相似文献   

9.
清代藏书家杨以增在清江浦任河道总督期间,依据天时、地利、人和等诸方面的条件,聚了从江南私家藏书楼中失散出来的大量的珍本秘籍,为“海源阁”藏书奠定了基础,其中不乏有镇阁之宝。  相似文献   

10.
总督是清代政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联系清廷中央政府与各省地方政府的中间环节.常设定制八总督虽无明确的任期限制,但却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与科举制度及考绩制度有着内在联系,反映了清代政治演化的基本规律.咸同光宣时期与雍乾嘉道时期相比,总督人选上的满汉比例及总督的任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受湘淮系督抚势力坐大的影响,总督们的任期较大幅度地延长.  相似文献   

11.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进程中的重大设施,也是清统治集团抵制革命、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大骗局.资政院的设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掠榨下,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革命派的武装起义,风起云涌.面对这种形势,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议论纷纷.1905年起,驻法公使孙宝琦、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等相继上奏,要求"变更政体,实行立宪".日俄战争以后,一部分新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也是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精明强干的政治家和经世之才。本文拟对在河东河道总督任上的林则徐作一简要介绍。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林则徐由江宁布政使,擢任河东河道总督。在封建社会里,河道和漕运、盐政,历来被视为“肥缺”。河工帑项,是清政府历年财政支出的大宗,但其中大部分为大小官吏所侵吞。“实用之工程者,十不及一。其余以供文武员弁之挥霍,大小衙门之酬应,过客游士之余润”。因此河督这个美差,为清朝一些官吏所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13.
《安澜纪要》和《回澜纪要》是清代江南河道总督徐端编辑的两部治河专著。二书主要汇集有关日常修守、汛期防护及险情应急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各项制度等,相当全面地记载了清代的河工技术,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河工工程细节资料,不仅对其后的历代河工实践起着借鉴作用,而且在运河文化史、中国水利史、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的学术研究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关于二书的真正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笔者认为应该是徐端在参考大量相关经验资料的基础上编辑而成。  相似文献   

14.
郭辉  张征慧  闫峰 《考试周刊》2008,(11):238-239
荣禄在清代历史上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对晚清的政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戊戌变法以后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巨节制北洋各军.他是怎样掌握军权的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清代被视为“四大政”的盐政,在国家行政管理中有着极高的地位。长芦盐场毗邻京畿,同时长芦盐税作为国家的重要的赋税来源,所以长芦盐务受到了清代统治者的重视。有清一代,清廷不断对长芦盐务的管理因时因地的进行调整,从最初制度的探索,到直隶总督长芦盐政双轨管理模式的形成,到最后直隶总督总管盐务,直隶总督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屡次多变背后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咸丰十年为管理模式变化的重要分水岭,既有时代的影响,又有清廷主观的意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谱学有三千年历史,大约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不仅对谱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精辟论述;而且认为谱是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修撰族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一、漕粮海运问题的提出作为“天庾正供”的漕粮,在明清两代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来,为了保证漕粮额项的如数完成,政府专门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其事;而漕粮又一直是通过大运河由官船驳运送往京师的。但是,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漕粮海运问题却尖锐地提出来了。如果单从表面现象看,河道阻塞是其关键;然而细究其原因,则远远不啻如此。事实上,大运河的淤浅堵塞本身也是与清政府的治河政策以及官(亻了)集团的腐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问题的复杂性是不能简单地用河道淤塞的判断解释得清楚的。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主持广州战事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是马克思笔下的两个中国人其中的一个,也是清代中国的高级官员被外敌掳走的唯一的一个总督大员。广州陷落,总督被掳,国人把种种怨愤自然地加到叶名琛的头上,文人们更把他讥为“六不将军”。然而,马克思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却给叶很高的评价。叶名琛到底如何评价?他是否“不战不和不守”?他又为何甘做英人俘虏?这实际上是些未解之谜。本文对这些问号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有两位同名的清廉官吏——于成龙,一位官至两江总督,一位官至河道总督,皆名一时,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20.
湘中边陲的安化县的确是人杰地灵,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和云贵总督罗绕典就出生在这里.如今,谈起跻身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的安化县职业中专,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响亮的名字--全国模范教师、校长喻次如.去年教师节前夕,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捧回了鲜红的奖牌.学校师生称赞他是开拓进取的改革者、治校严谨的好校长、廉洁奉公的好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